第7章(1 / 7)

中国的凡尔赛宫(1)

长春园里的欧式宫殿和园林称为西洋楼,亦称为中国的凡尔赛宫。它横跨长春园的北端,乃由乾隆所建最特殊的园林工程。在乾隆以前,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曾经采取外国的建筑方式,至迟在唐朝时,中亚就已经影响到中国的建筑。在蒙古人创立的欧亚帝国之下,基督教的影响已经出现在元朝的大都,即今天的北京。随着公元17世纪广东对外贸易体系的开始,西式的商业建筑和民宅也已经在广东建造,更不要说公元16世纪以来在澳门出现的葡萄牙式建筑。然而,乾隆无疑是第一个在帝王宫苑里容纳大量的欧式建筑的中国统治者。

欧式宫殿的范围占地达65英亩(约395亩)之广,长约750米宽约70米,许多建筑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主。根据最新的勘查显示,早年莫里斯·亚当估算为300米长100米宽的数字是不准确的。整个设计很认真地依据欧洲模式,包括巨柱、大理石栏杆和玻璃窗在内的欧式材料都被广泛地使用。不过,东方的特色在这座西式建筑里并没有消失,还是可以看到浅红色的砖墙、鲜艳的琉璃瓦、中式的装饰品和装潢、太湖石及竹亭等。

乾隆之所以有兴趣建造这座西式的壮丽园林,最先可能是被耶稣会教士献上的西方绘画中之欧式喷水池所吸引。喷水池是古代西方的喜好,到了公元17世纪,在法国和意大利极受欢迎。可以肯定地说,圆明园本园已经有几座像在“水木明瑟”的喷水池,但没有一座是最壮观的。

很可能在乾隆宫廷内侍奉的意大利和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尝试以壮观的西式喷水池来讨好乾隆。乾隆曾经要求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米兰出生的耶稣会传教士兼画家,在他二十七岁那一年,即1715年抵达中国)绘画意大利和法国式的宫殿与喷水池,让他在长春园内建造。郎世宁就呈给乾隆一个迷人的巴洛克式建筑,让人想起布罗米尼(Borromini)设计的风格。乾隆后来要求神甫蒋友仁(MichaelBeno攖,17151774,从1744年之后就一直留在中国)的帮助,所幸他具备数学和水力学的知识,让他能够为这位清朝皇帝完成喷水池的模型,满心喜悦的乾隆立即授权这位传教士开始建造。

不过,要容纳多座喷水池是需要巨大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来配合,可是郎世宁跟蒋友仁都不是专业的建筑师。然而,他们却成功地把一系列的欧洲壮丽建筑转移到长春园内。参与建造的欧洲教士专家有王致诚、艾启蒙(IgnatiusSickelpart,17081780),还有建筑师利博明(FerdinandoMoggi)。植物学家戴卡维(Pieerd誌ncarville,17061757)帮助绘画这座园林的布局,神甫杨自新(GillesThebault,17031766)制作由郎世宁设计的钢栏杆。为了完成这项工程,这些外国传教士得到在园内自由行走的权利。他们十分认真地工作,无视酷热、雨天、刮风和灼人的骄阳。他们主要依赖他们从欧洲带来的资料,或者向北京的三个基督教机构借阅书籍。

参与建造西洋楼的,还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和石工。他们虽然不熟悉外国建筑,但在两位耶稣会神甫的领导之下,为成功完成这项工程作出他们的贡献。真正了不起的是,几个欧洲的外行人完成了这项任务,并且满足了中国皇帝的趣味。现代的西方专家也许并不完全认同或欣赏西洋楼的建筑,但这些非常独特的欧式建筑却很能适应这座中国帝王庭园。事实上,为了试图混合欧洲与中国,勒诺特尔式宫殿(LeNotrePalace)对圆明园整体的一致性并没有负面的影响。这项巨型建筑工程的造价肯定很高,但在乾隆时代无论是皇帝个人或整个国家的财力都相当殷实,所以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