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其实由于周遭环境非常之好,早在13世纪元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些优美的庄园在这里出现。到了16世纪,天然美景让这个地区十分具有吸引力,明代的武清侯李伟就因此得到灵感建造了十分著名的清华园,被喻为“京国第一名园”。不久之后,有名的书法家米万钟也在这里建造同负盛名的勺园,取“海淀一勺”之意。根据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的说法,这两座享有盛誉的园林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荒废的命运。
清代的统治者在海淀区又新建许多宫苑。根据三张可用的地图显示,圆明园里的巨大湖泊是由运河网络和蜿蜒的水道所连接起来的。从鸟瞰的角度来看,所有在圆明园内的建筑都坐落在小岛上,或是被假山、台榭、花石、树丛和灌木包围起来的单独区域。那些被特别命名的“景”点是由一组既独立又聚在一起的小庭园所构成。根据当时英国人对这座巨大园林的观察,它“包含一大群各式各样优雅精致的小建筑”。
在1737年,也就是乾隆登基的第二年,他传旨要著名的宫廷御用画家郎世宁、唐岱、孙佑、沈源、张万邦、丁观鹏把圆明园恭绘在绢本上。完成之后就挂在清辉阁的北壁上。清辉阁在九州中央的皇帝寝宫的西侧。它的建筑样式是单纯的长方形,配上工匠在梁柱上雕刻的精致的图形和装潢,风景和周围的建筑配合在一起,十分宜人。此阁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悬挑部分,既让里面的人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又有细致的漆涂在上面以保护它不易腐朽。它的直角和轴心对称又显示出庄严的式样。这个地方是皇帝和他的侍臣用来作诗、绘画和欣赏风景等雅兴之用。
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是于1744年完成和被命名的,其中有十二景是乾隆于1736年登基之后才建造出来的。虽然雍正完成四十景当中的大部分,但乾隆继续大肆翻修所有名景。温文尔雅的乾隆对四十景中的每一个景,给予一个讲究的名称,并有一首题咏的诗作,后来辑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乾隆皇帝像一位饱学之士一样为他的宫苑景点选取优雅的名字和具诗意的主题,来呈现独创景物如画般的形象,并由一位精挑细选出来的博学之士书写,以整齐划一。而且,这位自负的皇帝授命宫廷御用画家沈源和唐岱,以及书法家汪由敦绘制两册长2.6英尺(约79厘米)和2.35英尺(约72厘米)宽的绢本彩绘,以呈现出所有四十景给人印象深刻的图像。这套画作和诗集被法国人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掠走,随后被发现收藏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国书馆里。法国在1983年给中方赠送一套原图彩色照片的底片。至于由孙佑和沈源签章的同一个绢本彩绘的木刻版,则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印制出版了。
圆明园内的各个景点均可经由变化多端的路径抵达,这些路径刻意铺成多变的拐弯和蜿蜒状,可能有风水的因素在里面。大概是认为邪灵只能直线走动,以至于会被蜿蜒的走道所阻挡。不过,拐弯和蜿蜒也是产生惊喜的要素。一条狭窄、曲折和幽暗的山路,看来会把游人带向尽头,但不久却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空间迎接他们;突然之间,他们会被优美的树丛、蓝天白云、飞禽、奇花异草和从高地涌出流水注入池塘等景象带来惊喜;顷刻之间,他们甚至可感受到远山吹来清柔的风。因此,曲折的路径可提升游人的兴致,去欣赏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连续呈现的景观。这种令人惊喜的因素阐释了“藏”跟“露”结合的艺术。在长春园北端的欧式建筑,在墙垣和山丘旁边,用中式的建筑结构隐藏起来,只有从远处才看得见高高的屋顶。但“藏”不是简单地用来传达“没有西式建筑会破坏这个重要园林的和谐”,它也是用来制造惊喜的效果。
不同于散文或诗词里使用完全隐藏的技巧,藏的意义在园林里是要带出一个由隐至显,既保留又含蓄的表现,因此展开的景观不能一眼就看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