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3 / 6)

圆明园的黄昏岁月(2)

道光有一首诗,反映出他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骑马进入圆明园大门时的心情。这座著名的宫苑给他从未有过的美丽印象,他注意到闪亮的霜雪仍然覆盖在溪流和远山之上。不久他就步入理政场所“勤政殿”,在那里他感受到新登上皇位的重大责任感。园里的环境让他缅怀过去欢乐的日子,并对他的祖父乾隆留下如此壮丽的宫苑感到十分欣慰,感恩之情让他誓言一生要以他的父祖们作为一个勤政的仁君所树立的典范为榜样。

虽然道光是以稳重、仁慈和节俭著称的君主,但以圆明园的花费而言,他不能被视为俭朴。事实上,他跟他的父祖们一样热衷于让圆明园变得更尽善尽美。更何况在他登基之初圆明园的财务状况仍然充裕,检视1824年度圆明园的银库,仍然相当殷实。1818年园里银库的会计记录为结余92343.925两白银,在其后的五年之内,园里又累积了1486757两现银。此外,还有利钱和地租,以及从有钱单位进账不少外快。广储司继续拨给圆明园现银作为储备。

充裕的经费让道光得以在1830年于“九州”内建造新的寝宫慎德堂。这座殿堂的外观特色是在方形结构上有三层连接在一起呈波浪形的屋顶,这个波浪形屋顶的斗和出檐呈现出中国园林艺术活泼风格里的非凡特色,尤其在最常用的屋顶形态诸如“硬山”、“歇山”和“挑山”当中十分特别。这座新殿堂不如一般中国宫殿富丽堂皇,因为它在布局和设计上显示出明确的特色,就是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明显地超越了由僵硬的儒家理念所启发的建筑。当慎德堂于1831年完工时,总工程费用是252000两白银,远超过原来估计的121700两白银的预算。虽然1836年10月4日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新建殿堂的三个部分,但是不论当时的财政状况如何,皇帝起居部分太重要了,必须很快重建出来。

由于道光对表演艺术有异乎寻常的热爱,戏台就成为他最喜欢的建筑物,他在圆明园内建造了许多戏台。道光不再满足于嘉庆在1814年于长春园内淳化轩附近所建造的新戏台,于是他在舍卫城南边的同乐园里,建造一座巨大的戏楼。这座新戏楼有两翼,北边是两层楼高的侧厅而南边是三层楼高的边房。另外,他在绮春园里的敷春堂增添了七个表演场地,以及一座拥有更大型戏台的三层高建筑,据说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容纳数百名演员和女伶在台上表演。

有些证据显示,道光在特别节庆时,无论过中国农历新年、过自己或母后的寿辰,都会安排连台大戏。根据一则清宫秘史,某一年一场为庆祝道光母后生辰的大戏正在戏台上表演时,道光皇帝突然性起,化上装,走到演员和女伶中间,跟他们一起同台表演。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位天子突然决定更改脚本,以至于场面变得狼狈和混乱,这场表演也因此而变成一场闹剧,在喝彩与大笑声中落幕。道光不单在圆明园内建造比父祖们更多的戏台,并且开启了在御园里上演大戏的传统。

道光在位期间,大诗人龚自珍(17921841)于1823年的晚春时节,曾经游览圆明园,这座帝王宫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灵敏诗眼,捕捉了园里几个最美丽的景象。他尤其被具有江南风格的庭园所深深吸引,因为这勾起他对浙江故乡的乡愁。他发现这座豪华的宫苑,是一处真正的清幽之地,让皇帝可以沉思、休闲和享乐,以及讨皇太后的欢心。另外,他观察到,道光皇帝经常在园里设下盛宴,来招待包括外国访客在内的贵宾。他也注意到,圆明园从雍正即位之初开始,至今已经大大地扩张了,更不用说园里的松树和柳树都已成荫了。对龚自珍来说,整体而言,圆明园的建筑、内部装潢,以及周围的景象,都呈现在最好的状态之中。

龚自珍并非唯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