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2 / 4)

她现在的年纪、能做些什么来换钱,兄长们都这么努力的赚钱,妙儿也得尽一份力做点什么才是……

可惜妙儿之前一直都舒舒服服的当米虫,该学的本事也都偷懒只学了六、七分,眼下还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本事。于是妙儿反省过后,只能趁尤氏最近忙着绣花这个机会,努力的偷师、好快些把绣功给练上去。

而张大郎兄弟抄了一阵子小抄后,之后便有一小段时日没接到抄书的活计,似乎那些少爷一起约好了改邪归正般,于是张大郎便只能转而想些别的赚钱法字。不过在书院里已是没别的什么法子能赚到银钱了,于是张大郎便挑了个学院沐休的日子,带着张三郎上街去寻找商机。

这泉州城里几条有名的长街都十分繁华,只不过平日里张大郎兄弟一般都是矮岭村、学院两点一线的奔走,很少会专程到城里闲逛。于是一直到这一次,张大郎兄弟才有了机会仔细的在城里四下转转。

第八十七章 北宋赚钱门路

张大郎兄弟最先逛的是一条名为“开元”的长街,那开元街两旁开得最多的商家,乃是分茶酒店和果子行。果子行自是不用解释了,张大郎兄弟又不会叫果子打擂台,自然也就无法赚那果子行的银钱了。

倒是分茶酒店,多多少少有些赚钱的小门路,值得张大郎兄弟仔细的探查一番……

所谓“分茶酒店”即酒菜店,店里通常按人出筷子,小分下酒菜。有些寻常小老百姓为挣几个小钱,只要瞧见富家子弟少年辈在店里饮酒作乐,便凑上前躬身唱了个喏,然后束手站立、小心侍候,等着那些少爷吩咐些跑腿代办的杂事。

而那些上酒菜店的富家少爷,平素或是遣人买点酒菜店里没有的物事显摆,或是遣人寻个伎女来解闷,也会有遣人取送钱物之类的杂事需要办,于是便会遣立在一旁侍候的人代为跑腿。这些人每每跑完腿都能得到些许赏钱,时人也称这些跑腿的人为“闲汉”。

酒菜店里又有些许人,主动上前帮忙换汤斟酒,歌唱献果或者点烧香药,待客散得钱,此种人时人称之为“厮波”;又有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时人称之为“札客”,亦称之为“打酒坐”。

还有一些卖食药、香药或果实萝卜等物事的,在酒菜店里四下徘徊,见了酒客便径直上前,不问酒客买与不买、就硬是塞了物事给酒客,塞完便伸手讨钱,此种人时人称之为“撒暂”。

出了酒菜店,街上也有不少年纪和张大郎相仿的半大孩子,他们穿着白布衫儿、带着青花头巾,抱着大白瓷的菜缸子吆喝自家腌的下酒菜,一天下来倒也能拿下酒菜换到不少银钱。

张大郎领着张三郎进了酒菜店、又在长街上转了一圈,发现这繁华泉州城里赚钱的小门路还真是有不少!只不过诸如“厮波”、“撒暂”,以及沿街叫卖这些门路都不大适合张大郎兄弟,毕竟他们没有那些可以用来叫卖、或硬塞给人家的物事。

倒是那立在酒菜店里的“闲汉”、只要有双腿能跑就行,但当闲汉给人跑腿张大郎又有些不愿意干毕竟他和张三郎也算是读书人,在家里也是被当成少爷宠着,何曾让人使唤过?

因此张大郎决定领着张三郎再四下逛逛,真没别的赚钱的门路了、再考虑当闲汉去。于是兄弟俩便离了开元街,转到了另一条同样繁华的长街上去。

张大郎和张三郎在另一条长街上逛了一会儿,很快就发现长街不太起眼的一角,有个书生支了张小桌子、上头摆了笔墨纸砚,那书生正伏在小桌子上代人写信。

张大郎心想,他和张三郎也算是识文断字、读过几年圣贤书,替人写封信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张大郎便多留了个心眼,拉着张三郎站在那个书生身旁,仔细的看他如何代人写信赚取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