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3 / 4)

去尤家索要尤氏的嫁妆,也就没机会经过那处大水塘、更不会失足跌进去淹死了。

张光死后,张家便由张大郎这个大哥撑了起来,妙儿三兄妹也总算是脱离了混账爹的掌控。不过因张大郎兄弟都还年少,因此妙儿他们在尤家村置办的产业还是没有大肆宣扬、依旧是悄悄的进行,免得诸如马氏那样的亲戚知道了,会打妙儿三兄妹产业的主意,毕竟妙儿一家眼下可是一个长辈都没。

话说从妙儿买了田挖塘养鱼到现下,屈指一数已有两年了,当初撒下的鱼苗也都长成了活泼乱跳的大肥鱼,开始进入收获期了!

因妙儿家鱼塘养的鱼,都是从鱼苗就开始用蚕沙喂养,这蚕沙比别的饲料更适合喂鱼、对鱼也更有营养价值,因此妙儿家养的鱼条条都比别人家养的要鲜肥许多,煮熟后口感也比当时市面上卖的鱼要好上不少,这点可以算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加上妙儿家的那几口鱼塘都是桑基鱼塘,几样物事都可以循环利用、产生经济效益,这让妙儿家养鱼的成本大大的降低了许多,也让妙儿可以大胆的把鱼的价钱定得很低。且妙儿一开始就不打算零售,而是直接把鱼挑到城里各大酒楼,先让酒楼掌柜的挑条肥鱼煮了尝了味道,把自家养的肥鱼味道鲜美的特点突出来后,妙儿再开出相对而言较低的“批发价”,以价格的优势打败所有的竞争者……

妙儿家的鱼“货好价低”,但凡有点生意头脑的老板,自然都会争先恐后的抢着入货!而妙儿则借着这些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城里各大酒肆、鱼行定下了长期供鱼的契约,让自家鱼塘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鱼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后,不但妙儿一家很快就赚了个满盆钵,连当初被妙儿拉入伙、一直尽心尽力帮妙儿兄妹打理鱼塘的尤大牛,也跟着赚了不少银钱、把他乐得成天合不拢嘴,更是直夸妙儿是大家伙儿的小福星!

这讨厌的继母被赶走了、混账自私的爹也去世了,现下妙儿家的日子又慢慢的红火起来、一家人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这些种种都表明妙儿家的小日子是越过越好、并且逐步步入正轨往小康大道奔去,而生活跃上另外一个层次后,也让妙儿开始有了新的目标鞭策张大郎兄弟读书,争取让他们早日金榜题名、让尤氏在九泉之下能够感到欣慰。

重新定了新的目标后,紧接着妙儿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大胆、让所有人都十分震惊的决定离乡上京,到京城去大展拳脚!

妙儿把这个决定告诉张大郎兄弟后,一向爱玩、且总是会和妙儿想到一块儿的张三郎自是马上表示赞同,但做事稳重的张大郎却不解的问了妙儿一句:“妙儿,咱家现在已是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没银子花,没必要再上京城去挣钱去啊!再说了,京城是什么地方?哪能随随便便就让我们挣到钱?”

而妙儿却是自有一番打算她都穿越到北宋十几年了,最远的地方却只去过泉州府、再远的地方都没机会去!这让妙儿觉得十分可惜和不甘,于是她才会提出到北宋的都城汴京大展拳脚这个提议,打算借这个机会好好的领略下北宋都城的繁华,才不枉穿到北宋当了一回北宋小娘子!

当然,妙儿也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才提出上京,而是把张大郎兄弟未来的前程也一并考虑进去了,因此张大郎一发问、妙儿马上就细细的解释道:“大哥,我就是不想像村里的那些小娘子一样,从出世到死都只拘在一小块地方里,我想大胆的出去走走、长长见识,也想试着在那繁华的汴京城闯一闯……”

“哪怕我们去京城后不能赚到钱,那多少也能开阔眼界不是?再说了,就算我们去了挣不到钱,到时再打道回府也没什么损失啊!反正我们家的那几亩鱼塘有大舅父帮忙打理,我们就是不在也日日都能有进项啊!难道大舅父大哥还信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