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1 / 2)

“既然地方定下来了,就安排人把屋舍也修建起来,这么多人总住帐篷可不是个事儿。”

严绮云虽说是不一定在广东待多久,但是水师那可是要在这里常驻的,没个正经住处可不行,一桩桩一件件那都要人手。

她一边安排一边庆幸,好在当时胤祈非把胤禛也派来,要不她一个人虽说也不是忙不过来,但也没那么多忙里偷闲的时间。

“主子,这是今年第一批上好的胭脂梅,大多是送来前就腌制成了青梅露,鲜果一路送来虽说已经很小心了,还是折损了半数。”待胤禛和索和卓离开办事后,韶月这才进来通报。

如今正是胭脂梅,也就是青梅上市的时候,往年最早最好的一批都是快马加鞭往京中送,不过鲜果折损率一直居高不下,也没什么好说道的。

这回是因为,严绮云要这么多的青梅以及青梅露不单单是为了吃,也是因为这个也能作为不同品种手工皂的原料。

当然,青梅露本身在夏季做成冰饮味道就是极好的。

如今能做出密封玻璃罐子,她当然不会放过,事实证明,直接在源头处就做好初步加工的话,原料折损确实少很多。

第207章 第 207 章

因为船厂本身就是工部带着兵将一块儿修的, 进度很快。

不过进度也只快在第一关,那就是修房子,这个还是很有经验的, 到了正式开始造船的时候,问题可就多了。

虽说其实有相对比较精密的图纸,甚至严绮云从系统里面换出来的资料要超过这个时代如今平均水平线不少,但是工匠们造大船的经验不足。

即便已经找了很多造船经验丰富的人, 但是还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严绮云隔三差五也会去船厂看看,不过她即便能看懂图纸,可术业有专攻, 她对于实际上产生的不少问题并不能很快发现,只能尽量帮着解读图纸。

工匠们丰富的理论经验以及很不成体系的基础知识让严绮云很是头疼。

只能说口耳相传在传播知识方面真的算不上什么很优秀的方法。

她揉了揉太阳穴, 觉得加强基础文化水平的教育还是势在必行的, 就先摊子不铺的这么开了, 至少这几个搞“科研”的点,全得把这些基础知识学起来!

对于这些“工科”人才她当然不会采取这时代读书入仕的法子交, 基本就是教一些小学到初中的内容, 算是比较基础的。

教成年人也不像教小孩一样,需要考虑三观塑造什么的, 教成年人反正把知识往脑子里面塞就好。

什么三百千直接撂了,直接从系统里面整合一份小学生教材, 以及严绮云前些年和康熙一起修撰的那本算学书。

那本书作为一本定向类的书, 严绮云确实花了很多心思的,能学进开头的话, 即便是自学也能看懂许多。

可惜, 即便有她们二人的名头在,过了这么多年, 那阵“风潮”过去后,除了一些正经喜欢算学的人外,也没太多人看这本书了。

以至于官营书坊里头这书滞销不少。

严绮云直接从最近的书坊调了一批,正好应急。

这个时候就得感谢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了,虽说很多工匠对于怎么正经“做题”“计算”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凭借着经验以及统一的度量单位,才能保证这些手艺活的精准。

正是因为这份经验,他们入门也远比兵将们快,在认字方面或许大家是同一水平线上,但是数学方面可就天差地别。

待他们学了这些后,才有种恍然大悟感,明白自己从前辈那里学来的那些东西到底是为什么。

甚至于一些原本没想明白的事情也顿时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