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知道找他们没用,好在京里也有其他的语言大家,只要是大家,都不会对外来语言产生排斥之心。

京里这样的人家有两个,都是名满京城的重臣之家,第一个是赫舍里氏,第二个是纳喇氏。

杜容和是包衣旗人,是皇帝的家奴,有求于人时不管从身份还是臣属关系都该与赫舍里氏近亲。

所以他第一个就去找了赫舍里氏的族人。

本来赫舍里氏不会搭理杜家这虾米,但杜容和找的只是赫舍里家父辈官位底下的闲散小子,他又是笔帖式,人家也愿意礼待他。

但结果让杜容和大失所望。

他道:“当初满人起兵,赫舍里氏因能用满蒙汉三语起家,被称为‘巴克什’,‘巴克什’有知识渊博之意,与‘巴图鲁’相同,都是对文武极大的赞誉。满洲巴克什是少有以文起家,而非以军功立足的满人。在太祖与太宗朝一直担任天子近身文官,如今朝中规矩仍有许多是赫舍里氏子弟起笔写下。

但我这回过去一问,那个小子挥手笑道‘什么巴克什,都是老黄历啦,我们家都出了皇后娘娘又出了太子,谁还往那钻?”

杜容和想想也能明白,外戚做成这样人就能躺在银子上过了,大把的贵差等着他们做,谁还会费心去学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上甚至也许永远用不上的语言?

京里之前就多有传闻,杜容和认识的许多以文著称的官员都对赫舍里氏颇有微词,完全把他们当做需要防备的外戚来看,但赫舍里氏又并非顶尖的满洲勋贵,那些勋贵都是以军功立身的。

但杜容和做了笔帖式也曾受到过当初那个“满洲巴克什”的影响,甚至整个笔帖式学文习字的习惯仍留有赫舍里氏当年的旧俗,听到这番话他不能不震动。

至于顶替赫舍里氏,在汉官文人中转得开的纳喇氏,明珠和他的儿子成容若,杜容和更走不进这边的圈子,他就只能又把主意转回自己的老巢内务府去。

摸索了两个月后还真让他找到一个。

内务府说这个是教九阿哥的传教士不能给他,九阿哥年纪小但一直对西洋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就有了这么个先生。

事情本来又要黄了,谁知那个传教士刚好有事来了一趟,杜容和看着人竟然鬼使神差地说了句楚韵教他的‘我的上帝’。

那个传教士眼睛立刻变得火一样灼热!

很快这个人就跑过来问他是不是要入教,杜容和笑着说‘我的上帝’,乐得那个传教士直说阿弥陀佛,很快他就又给杜容和引荐了另一位因为样貌丑陋没有入宫当差的同伴。

这位其貌不扬的传教士已经有了汉名,他给自己取名叫梅昀。

梅昀因为长得丑,在内廷找不到差,在外老百姓看着他就开始掐人中,又跳又叫还往他身上撒黑狗血,梅昀传教时允许了老百姓祭拜祖宗,所以他已经回不去欧洲了。

但在这边又没什么差事只能躲在教堂里吃闲饭,许多同伴都不高兴。这时有一个旗人子弟愿意让他传教,梅昀激动得眼睛都红了,他对于这个信徒只有一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