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的习惯也被一直延续到了交完立项书后。晚上十一点整,汪沛收拾好书包一抬头,就看到几排桌子前梁见殊熟悉的身影。

又是这几天来重复过数遍的流程,等电梯,刷卡,出馆,一气呵成。

“对了”梁见殊罕见地开了口:“立项答辩安排刚出了,你看到了吗?”

“诶?还没。”汪沛说着就打算掏手机。

“下周五下午两点开始,我们组排在最后一个。”

“好吧,那还真是运气挺不错的......”

梁见殊当然听出汪沛在说反话。最后一组答辩,意味着答辩时老师已经熟悉过今年的其它全部项目,要求通常都会比一开始苛刻不少。

“一般要求项目负责人来主讲,介绍完之后小组成员可以参与回答老师的提问。明天我们碰个头,梳理一下各自负责的问题,后续时间都用来准备。可以吗?”

“嗯,好。”汪沛回答的完全没有底气。

“紧张?”

“有一点......”说不紧张是假的,更何况这是汪沛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合。

“嗯......”梁见殊短暂地停顿了几秒,然后开口:“完全没有必要。”

“虽然有答辩,但能否通过主要还是看立项书呈现的内容和质量,要对我们的立项书有信心。”

汪沛点了点头。李教授的指导加上梁见殊和他们一起校对,如果这样的立项书不能让老师们满意,汪沛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立项书才能入老师法眼了。

可是,即便这一点汪沛早就明白,也丝毫不能缓解心中的焦虑与不安。

“还有,”梁见殊紧接着开口:“看了不下五十篇文献,立项书也从头到尾反反复复读了几百遍,这些东西早已经变成你自己框架的一部分了。你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你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明明是一句鼓励人的话,却被梁见殊讲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可也正是因为是从梁见殊嘴里说出来的,才显得那么客观、那么可信,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能让汪沛安下心来。

汪沛感冒刚好,就又得继续连轴转,不仅仅是答辩,还有一篇课程论文周末的DDL。

几天时间,汪沛把项目的整体框架梳理了一遍,准备好了自己负责回答提问的部分。准备完这些还是不放心,又着重看了自己之前比较薄弱的研究模型部分,特别是模型的创新点上。

答辩那天,几天没见的程晓冬见了汪沛都惊呼:“你是不是瘦了啊?”

“好像也没有吧?”汪沛自己倒是没感觉。

“真的瘦了”魏雪附和:“所以你能告诉我,是怎么几周之内就瘦这么多的吗?”

汪沛仔细想了一下,缓缓开口:“午饭吃四个菜?”

这倒不是开玩笑,这一周脑力劳动量大,饿的也快,汪沛每天中午都打四个菜,一个餐盘都装不下的那种。

汪沛光荣收获了魏雪的白眼两枚。

“噗”旁边的程晓冬没忍住笑出了声:“得嘞,这段时间真的不容易,等会答辩完我们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

“好啊好啊!”汪沛听得眼睛都亮了。这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都吃的是学校食堂的快餐,实在是已经受够了学校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菜色。

“反正减肥不差这一顿。”魏雪举手赞成。

“老梁呢?”

“嗯,我可以。”梁见殊盯着电脑头也没抬一下。

“好嘞,那我们等一下去旁边购物广场那家新开的烧烤店!”

答辩不允许旁听,他们只好在候场教室做准备。汪沛好不容易调整好了心态,可在叫到他们组答辩,自己踏进答辩教室看到一排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