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兴见她信了两分,神色越发恭谨:“听说前朝高宗大帝宽仁待下,诏曰女尼、女冠、诸僧道人等皆授业田三十亩。奴婢兄弟五人,加起来便有一百五十亩之数。”
听到这里冯献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颍川大旱是真、捉钱令史也是真,入寺出家只怕就是胡扯了。颍川多平原,业田、丁田资源充足,若真有兄弟五人,等他们长到成年,每人可分丁田八十亩(丁田不同于业田,十六至六十岁的男丁人人有份,长于六十岁的老人才会被朝廷判断无力耕种,八十亩地收回五十,剩下三十亩死后一并收回),何必为了区区三十亩田产抛儿弃子?
“难道寺庙所授业田就可以私通买卖?”冯献灵故作不解,笑盈盈的端了盏茶喝,“这倒是孤寡见少闻了。”
母皇崇佛,登基以来广修佛寺,如今宫中还戳着一个沙弥出身的宠妃,她久不出宫,外面佛教之盛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么?
……戏肉来了!鱼兴克制住激动,微微起身:“殿下博闻强记,胜过世间万千男子,只是人力有限,哪能事事尽知呢?奴婢有幸听说过一位贵人的轶事,今日乍然想起,倒与奴婢有些相似。原来他出身农户,自小父疼母爱,家中也算小富即安,只可惜耶娘去后,兄嫂贪图那三十亩业田,生生将人卖进了白马寺为奴。”
冯献灵放下茶盏,薛夙。
“奴婢人微言轻,不敢妄言为殿下分忧,只是偶然想起此事,博殿下一笑罢了。”小宦官内衣湿透,两道汗水顺着下颌滴到地上,“望殿下明鉴。”
屏退众人后冯献灵独坐室内沉思。陈氏之于颍川,相当于五姓之于关陇,母皇不敢也不能擅动,只好又拉又打、恫吓兼之怀柔。去岁起天降横祸,逼得颍州百姓走投无路,不得不贱卖业田,当地有胆量、有底气接下这块烫手山芋的……统共只有一个陈家。光‘知法犯法,兼吞良田’这项罪名就足以将他们全族抄家下狱,可只消再往深处想一步,便不难发觉其中的诡异之处。
大周良贱分明,户籍与田地牢牢捆绑在一起,失去了业田的农户与贱口无异,官私奴婢、部曲、客女等贱籍一赦为番户、二赦为杂户,三赦才是良民,也就是说拖家带口、卖田为奴的普通百姓至少要经历三次天下大赦才能重获自由,颍州人又不是傻子,为什么不干脆出家为僧尼,偏要冒着杀头灭族的风险投奔陈氏?
是陈家心存反志、私蓄田产,还是佛寺、尼庵横行乡里,为祸地方?鱼兴那小崽子收了薛夙不少钱吧,如今看来,小薛君怕是暂时死不得。
这个时候和尚、尼姑、道士之类的出家人每年也必须要统计数目的(他们免税),如果某地百姓大规模出家,税收上面会直接反映出来,绝对没可能瞒过中央。
陈氏已经没人当官了,他们家是要交税的,百姓们卖身到他们家做奴婢,等于把田地和交税的压力一起转移给了陈家,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地方政府了,所以殿下才会这么如临大敌。
PO18皇太女起居注世族
世族
头昏脑涨的回到茶房,劈头便是一声冷哼,王允仙身着一件毛料坦领半臂,高坐上首、皮笑肉不笑的模样颇得几分殿下真传:“鱼常侍手眼通天,那十万钱赚的不冤呐。”
虽说所属不同,毕竟官大一级,鱼兴好脾好性的替她斟了盏茶,才敢摸出手帕拭汗:“几时阿姐得空,弟弟请阿姐喝茶。”
“鱼兴!”王女史一拍桌案,咬牙切齿道,“后宫之事你都敢沾惹,就不怕马失前蹄,你鱼家满门死无葬身之地!”
小宦官啪的甩了帕子,冷笑一声:“我怕什么?我对殿下一片丹心,天地可鉴!阿姐只管放心,有什么事我鱼兴一个人咬死,绝不牵连东宫半分!”
这纯是气话,他是东宫內侍,六品回事太监,出了差错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