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2 / 4)

服,时不时摸去孙?Z瑜的书斋看书写字作画自娱自乐,越发清闲。

远在京城的孙?Z瑜深居简出,天子脚下更是不忘刻苦,守在客栈十日难出一次,同窗好友流连忘返的花街柳巷全似没得书本有趣,怎么怂恿也不去,顶多陪他们在酒楼喝喝酒吃吃菜,再不便是吟诗作对。正是赴考时节,京城各家客栈无一不被各地的学子占据,光是汹涌的人群便让人心中胆寒,这么多人中能出几个进士?谁会问鼎三甲?谁又会名落孙山?

兴许与之擦肩而过的人几月后便是状元郎,兴许今日点头之交,他日便是官场同僚。

春闱杏榜

年尾,渔家村家家户户忙着过年,孙家更是张灯结彩装扮得跟过喜事似地,每日都有乡亲父老往家里送东西,虽都不贵重,却可见其心意。一人中举,全家翻身。往年这时候秋娘总是忙碌,又是买东西又是舂米,又是打豆腐又是缝衣裳,今年却闲着,想舂米包饺子,行,那谁谁谁家立刻就送来了,想打豆腐,上门来帮忙的都快踩破门槛,若不是村里媳妇嫂子知道秋娘看不中别人的绣技,估计这活计也省了。

才下午未时,屋子里已经点起了灯,李氏去隔壁磕牙了,秋娘闲坐在铺着厚垫子的藤椅上,随意舒展着身体,不慌不忙地缝着手中衣物,旁边小桌上放着零零碎碎的针线和一盘子花生米,一杯热茶。这是秋娘为孙?Z瑜缝制的第四件衣裳,孙?Z瑜走后,无事可做的秋娘每日便做这个,暗忖着等孙?Z瑜回来,一年四季的换洗衣物都齐了。想到这里秋娘便扯开嘴角淡淡笑了,大嫂抱着针线篮子进来便瞧见秋娘的笑颜,昏黄的灯光染在秋娘的脸上,更衬得容颜俊美。她静静坐在那里,仅仅是那般坐着,便给人一股难言的姿态,大嫂心中说不出感觉,却觉得郁卒,仿佛忽然间,他们妯娌的身份拉开了莫大的距离。就如……就如孙大海和孙?Z瑜,两兄弟身份间的鸿沟,永远都无法填补。

“秋娘,你手脚可真快,这一件又快成了。”大嫂笑着靠近,自顾拿着椅子在旁边坐下,秋娘回神,抬头冲大嫂边笑边说:“我是闲着没事干,几个孩子呢?”说罢起身给大嫂添了一杯热茶,将花生推倒大嫂面前。

大嫂端着茶喝一口无奈笑骂:“他们在家哪儿待得住,我让大海送大丫头和致修去娘家玩儿了,住到二十八再接回来,省得在家里折腾我。光致远一个就够磨人了,哎,瞧我这眼睛黑的,没一天能睡好觉!”大嫂作势咬牙抱怨,指着憔悴的双眸给秋娘看,秋娘莞尔,道:“大嫂如今累一点,将来长大了还不是儿女们疼你,呵呵。”

“哈哈,哎哟等他们长大还得多少年,我可巴巴望着。”大嫂开怀大笑,满脸地憧憬和幸福。五年的变化很大,当年的大嫂初嫁,浑身仍掩不去稚嫩的姑娘模样,如今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儿女承欢膝下,虽大哥不是读书人,如今沾着弟弟的光也算出头了,好歹出门人家都得唤孙大海一声孙大爷。大嫂比当年愈发圆润,曾经天生的黑脸蛋,此时已擦粉掩去,圆乎乎的白脸,配着一身新衣,发鬓梳得光整无暇,左边插着银簪,右边戴着簪花,耳朵上还有对银耳环,这身行头在前后村里,有几个媳妇能比得过。

秋娘笑着赞叹:“大嫂越发别致了。”短短几个月的变化,无法不让人惊讶,秋娘心里打趣想笑,记得大嫂头回这般抹粉又戴花时,孙大海的眼睛瞪得跟什么似地,张口结舌地迷瞪样叫人笑得肚子疼。

大嫂脸色一红,羞赧道:“你还打趣大嫂我呀,我这不是跟你学的吗?呵呵。”

秋娘笑着不说话了,大嫂拿出针线刚准备动手,只听外屋又传出婴儿的啼哭声,大嫂立刻放下针线大叹:“这孩子又哭了,真磨人啊!”说罢跺跺脚去照看幼子。

过了好一会大嫂再次回来,怀里抱着才几个月大的二子致远,小家伙嘤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