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3 / 4)

铁青得好似能拧出水来,他自然也能料想得现实情况有多么糟糕。于是乎,刘备当即便将面子问题抛诸脑后,赶紧向诸葛亮征询道,“孔明可有应对良策?”

蔡吉能借鉴后世经验,诸葛亮自然也能以史为镜。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争霸乃是涵盖了军事、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的全方位竞争。所以对于钱荒的解决之道诸葛亮其实心中早有腹稿。事实上他之所以将矛盾指向东莱五铢,一来是要让刘备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二来也是为了给刘备台阶下。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倘若刘备像曹操那样老老实实地沿用汉五铢钱,也就不会让荆南沦为劣币地区,进而被东莱五铢专空子洗劫。

故而此刻面对刘备的问计,诸葛亮成竹在胸地拱手进言道,“君上勿忧。臣以为当务之急,因先重铸五铢钱以安民心,待钱荒平息后,再布告全境对外贸易皆归官府专营,荆南民间严禁通用东莱五铢!”

果然,这一次刘备不再有所异议,而是郑重其事地向诸葛亮托付道,“善!钱荒一事就交由孔明全权负责也。”

第十二节 齐法家

且不论诸葛亮接下来会借鉴先秦哪家流派的经验来解决刘备的燃眉之急,至少蔡吉师承齐法家俨然已是天下共识。齐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形成的法家派系,以齐国国相管仲和晏婴为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尊王攘夷、商德保民、以法治国、法教兼重。而蔡吉自穿越以来所推行的以工代赈、宽刑省禁、富国强兵等种种政策,乃至她喊出的“尊王攘夷”口号都与齐法家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也就无怪乎外界会称蔡吉为“女中管子”了。

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蔡吉的诸多政策皆出自齐法家,其治下的青、徐、冀三州很快便掀起了一股子法家热。龙口讲武堂的儒学院更是专门开课着重讲解《管子》、《晏子春秋》等齐法家著作。

在后世一般人总是认为法家是一个与儒家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实际上先秦和两汉时代的学者都公认法家有两个体系。其一为春秋时代的齐法家,后世又称“东方法家”。其二为战国时代的秦晋法家,后世又称“西方法家”。虽说两者都是法家,但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则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由此可见,齐法家与儒家在“德治”方面还有互补,笃信“法治”的秦晋法家却是彻底与儒家“德治”对立。事实上汉儒对暴秦与法家的口诛笔伐也主要集中在秦晋法家上,对齐法家则持理解和肯定的态度。像是《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就有管商之别,他一方面批判商鞅,“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另一方面贾谊又赞同管仲的理念,认为“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

说到底儒家是个偏向理想主义的学派,其不少理念在现实中是无法贯彻落实的。而在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为解决现实问题。就需要一个理性的工具性学说来进行互补。齐法家既有法家严而少恩、治道实效的一面。又有以人为本的一面。像是管仲就主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是由于齐法家和儒家在“德治”有互补。方才会出现后世所谓的“阳儒阴法”现象。

因此眼下儒学院教授齐法家非但不会引起儒生的抵触,相反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儒生们都对《管子》、《晏子春秋》等齐法家的课程趋之若鹜。毕竟在这个时代普通的寒门子弟能有一套《论语》已是实属不易。便是书香世家也不见得家家都会收藏有《管子》,更别说是被秦始皇列入禁毁名单的《晏子春秋》了。加之明年开春齐国会进行第三次开科取士。不管是揣摩上意也好,研究政策也罢。在众多赶考者眼里讲武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