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2 / 4)

首当其冲的便是汉信侯刘縯。刘縯是刘秀的同胞兄弟,生性刚毅,好侠养士。早前在绿林军刚刚发展到十万之众时,义军内部曾为立刘玄为帝,还是立刘縯为帝的问题上产生过分歧。最后由于绿林统帅忌惮刘縯的威名,生怕其一旦被立为皇帝就不易左右,而刘玄性格怯弱,立他为皇帝较易控制。于是绿林统帅便故意支开刘縯,拥立刘玄为帝。刘縯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他与其弟刘秀之后在昆阳城下大破王莽精兵四十万,可谓名满天下。深感威胁的刘玄便借大会诸将之机,举玉佩为号,使武士乘刘縯不备,一举将其击杀。

刘縯死后,刘秀能强忍悲伤,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刘玄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眼见刘秀如此谦恭,考虑到谋杀刘縯已然在民间引起公愤,故非但没有治罪于刘秀,反而封其为武信侯。刘秀受封后在河北的封地招贤纳士,务悦民心,暗中积蓄实力。

另一方面刘玄却是自诩高枕无忧,终日与妇人在后庭饮酒取乐,无视民间疾苦。三年后来自青州的赤眉军攻破长安,刘玄肉袒出降向赤眉军拥立的汉帝刘盆子献上玉玺,但在不久之后还是被赤眉军缢杀于牧马途中。此时的刘秀早与刘玄决裂自立为帝,并在绿林与赤眉两方鹬蚌相争得差不多后,一举出手将这两大为害中原十数载的兵祸彻底铲除,从而成为了军阀混战的最终赢家。

更始与光武的典故显然比平王东迁更为刘备所熟悉。两个典故与眼下的局势多少都有点暗合之处,不过前者的结局是光武中兴天下一统,后者的结局则是周室衰微列国纷争。由此也隐射出诸葛亮与张、习等人对未来的两种不同期待。此刻就看刘备如何选择了。

“孔明要孤效仿世祖乎……”刘备低头回味了一番诸葛亮所提的典故,跟着又兀自摇了摇头道,“当今天子天性慈爱,绝非更始之流,孤又岂能与之决裂。”

对于刘备对天子刘协的评价诸葛亮持不置可否的态度。在他看来刘协的品行或许优于更始帝,然而光靠纯良的天性并不能力挽狂澜光复汉室。更何况刘协连名义上的大一统都保不住,只能以“共主”之名勉强维系皇帝的身份。所以眼见这会儿的刘备面对刘协还有些犹豫不决,诸葛亮当即跨前一步,郑重其事地进谏道。“当今天子虽非更始,然其封疆列国,终会为祸天下。亮在此恳请主公以光武为例,封疆列国之余,勿弃兴汉之志!”

诸葛亮一席进言直说得刘备血脉偾张,由不得在心中暗自忿然同为高祖后裔,许刘协小儿列土封疆。就不许孤复兴大汉乎!想到这儿。刘备一把抓住诸葛亮的双臂,沉声起誓道,“苍天在上!孤定不负孔明所托!”

此时此刻身处许都的刘协并不知晓他已被刘备、诸葛亮视作为当世更始帝。事实上。这位重获自由的汉天子非但没对即将到来的封疆列国感到羞愧,反而怀揣着雀跃地心情在云台殿内同心腹大臣吴硕讨论起了新都的位置。

“蔡安贞提议迁都襄阳?”刘协坐在龙榻上,俯身看着案上的锦帛地图,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为难之色。显然位于荆州的襄阳对于从未到过淮河以南的刘协而言实在是偏僻得很。

“蔡安贞言。襄阳乃世祖故里,金城汤池。故倡议迁都襄阳。划荆北三郡为王畿。”吴硕说到这儿见天子皱起了眉头,于是连忙又将话锋一转抛出了另一处候选地,“吴侯孙伯符则提议迁都沛城,划沛郡、彭城二郡为王畿。沛郡乃高祖龙兴之地。较之襄阳更具王气。”

刘协听完吴硕的介绍,看了看地图上襄阳的位置,又瞅了瞅沛郡的方位。非但没有做出选择,两道剑眉反倒是越拧越紧。正如吴硕所言。沛郡作为高祖的龙兴之乡,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