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4 / 5)

一番面前这位江东小霸王,并暗暗腹诽这哪儿是江东虎,分明就是大开口的南蛮狮啊!本来划沛郡、彭城二郡为王畿已是挑战曹营底线,孙策竟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要将广陵郡占为己有。须知历史上广陵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的军事重镇。倘若没有蔡吉乱入,篡汉后的曹丕会对东吴发起三次南征,其中有两次都是以广陵为据点。至于孙策本人更是在一年多前趁着曹操与刘表、刘备交战无暇东顾之际领兵围攻广陵。不过坐镇广陵的曹军守将乃是昔年“计锄吕布”的陈登,陈元龙。孙策屡次进攻皆败于其手。莫看如今孙策横扫江淮气焰正盛,可他却不敢让主力深入中原腹地。因为一旦曹军稳住阵脚,驻扎广陵的陈登随时都能抄了孙策的后路,让其有家归不得。试问这样一处军事要地曹家父子又岂会轻易地拱手让人。此刻孙策不顾现实大局提出如此唯利是视的条件,可算是让蔡吉见识到了何为“扬士多轻侠狡桀”。

然则未等蔡吉发作,郭嘉便已抢先一步对着孙策拱手正色道,“吴侯明鉴,吾家主上受天子之托调停三家争端,旨在平息战乱,护驾迁都。然吴侯所提事宜太过苛刻,恐难为曹氏父子所接受。”

孙策和周瑜当然清楚自家的要求有多牵强。但正所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能多圈一块地是一块地。于是孙策剑眉一竖,虎起脸道,“吾江东儿郎为天子披荆斩棘,区区广陵不抵曹公性命乎!”

哪知郭嘉根本不吃孙策这一套,直接就毫不客气地反问说,“而今兵围当阳者可是吴侯乎?”

“郭治中此话何意!”孙策猛地一拍案大声呵斥。

赵云立马摆出防御的架势以防孙策发难。郭嘉却是面不改色从容应对,“郭某是提醒吴侯,此时此刻曹公亦在与刘玄德议和。”

如果说迁都襄阳是蔡吉整个计划中最为薄弱的一环,那曹刘议和就是孙策这会儿的软肋。毕竟曹操、刘备那头一旦议和成功也就没他孙策什么事了。无怪乎,郭嘉话音刚落孙策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也随之弱了几分。

眼见郭嘉一口气打掉了孙策的嚣张气焰,蔡吉欣慰之余便跟着便顺水推舟道,“吾等今日在此会盟,旨在助天子迁都归政,理应求同存异,共襄盛举才是。”

在一旁观察许久的周瑜听罢蔡吉所言,顿时眼前一亮,拱手问道,“敢问齐侯,如何求同存异?”

第一百二十九节 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乃是后世外交大家周公为中华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创立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这可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而是包含了异中而求同、求同不求异、求同又存异、存异以待同四层境界的辩证之法。实施者必须心怀大义,意志坚定,如此方可做到高瞻远瞩,不被私利蒙蔽。所以求同存异不是目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才是重中之重。

正如此刻在新都之选和广陵郡的归属问题上孙策和蔡吉各自存有异议。孙策欲割据一方自立门户,在天子分封诸侯之前,自然是占据越多城池越好。蔡吉则始终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分封诸侯对她而言仅是权宜之计。故而以大局为重的蔡吉不会太过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然则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两家可以暂且保留意见分歧,在抓住重点的同时找出双方的共同思想、共同要求、共同利益,最终达成统一阵线。而眼下孙蔡两家最大的共同利益当属“分封诸侯”。

因此面对周瑜的探问,蔡吉成竹在胸地朗声说道,“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诸公各有所想,各有所图,乃是人之常情。然吉以为今日大计,因以奉诏迎驾为重。还请吴侯以大局为先,暂且搁置争议,以免错失分封良机。”

鲁肃坐在孙策身后,看着蔡吉在孙策与周瑜的连番施压之下始终面不改色谈笑自若,不禁为眼前女子的非凡气度所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