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不住许桂香爱唠叨。
许桂香家的地和小井村交接,中间隔着河坎,两丈多高就成崖了,那做工的时候碰见了人总得唠叨几句,活都干的麻利快些。山边都是两人大喇叭的回响,就是山下的山狗村田里都能听见声音。
以前没听过小钱氏这号人,一听到就是“好好的人,怎么就发疯要撞墙逼死婆婆了”。
张二郎没个担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小钱氏生了那么几个都是小哥儿和丫头,日子指不上娘家也指不上夫家,今后只能自己扛。
李瑜叫张春妮儿别紧张,周小溪虽心里敌意,但还是端茶倒水的待客。
张春妮儿说想学刺绣,自己攒钱养家。
刺绣养家磨功夫,不说苏绣劈线功夫要学个两三年,就是本地最简单的平针、掺针、打籽针、乱针也得学个一两年才能出师。
这刺绣风格就很乡土气息,花鸟走兽为主题,常见枕套喜被和手绢上。
周小溪就已经学的很不错,但苏绣上,不及李瑜半点,还有的常年累月慢慢磨。
李瑜道,“学刺绣起码两年,有天赋的一年。你现在已经十三岁了,要是想靠学刺绣攒钱交罚金来不及。”
张春妮儿一听只以为李瑜要拒绝她,肚子里的话全都卡在喉咙里挤不出来了,也就是十三岁的小丫头,说不出求人的漂亮周全话。
李瑜没有考验或者为难孩子,他道,“刺绣可以慢慢学,不过想快速赚钱的话,可以教你打绦子络子。城里一条四股编绳的双色云雀结绦子也能卖五文两条。”
张春妮儿没见过绦子,只知道是城里人系的腰带。
他们村里人哪有那么多讲究,就是一条一指宽的布袋缠腰间打个结就行了,不论男女老少都是如此。有的干脆没用布,直接搓了几股麻绳就是了。
张春妮儿不由地看周小溪的腰间,他今天穿的是鹅黄夏布料,布料纹理很细滑,阳光下还有暗光,腰间、收拢的袖口、斜襟都有精致的桃花瓣刺绣。腰带更是漂亮,渐变的水蓝绦子锁着细腰,绦子打了个漂亮的络子,下端还垂了一对同色系流苏。
张春妮儿和王二郎都看得艳羡不止。
周小溪瞧他们眼巴巴的样子,心里可舒坦了,开口道,“我身上的都是我自己做的,刺绣绦子还有裁衣,你们想学我可以教你们呀。”
他话一出口,李瑜在一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