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了,枝头都冒出嫩芽了。

要是秋天摘乌桕,它外边有黑色的壳,还需要剥开才得里面的白籽。但此时经过霜冬的早春,风霜自动为乌桕脱了黑色的壳,满树上都是白色的籽料,像是满天的星星一般好看。

这时候农户有红白喜事要用到蜡烛的,都舍不得去买二十几文一根的蜡烛。通常会花几十文买一大块蜡块回来自己融蜡油、砍竹子、灌灯芯做蜡烛。

周家喜事用的红蜡烛也是花了一百多文自己融的,贵就贵在那一点朱砂调色上。

乌桕籽白白的,摸起来外表油腻滑滑的。

只要把乌桕变成蜡块就行了,但这也是最难的一点。

第一次开始尝试,李瑜只先用一瓜瓢的乌桕试试。

李瑜两人先是像熬糖一样把乌桕洗干净煮熟,然后再捣碎用包袱挤出汁液,再把汁液小火熬煮成浆冷却一晚。

要是成功的话,第二天起来看木盆里,就会有一层淡淡的白蜡块。

第二天天没亮,两孩子就迫不及待从被窝爬起来看,结了膜,有细指甲薄薄的蜡块,但杂质太多颜色偏褐色。

失败已经显而易见了。

但李瑜还是叫章有银把蜡块融了,他们自己做一根蜡烛。

竹子是水竹,节竿细长,一般用来做笛子较多,或者乡下孩子做简易的吸水桶夏天打水仗玩。

把竹子一节节据好保留底部竹节,再用锥子将竹节底部打孔,孔的大小能让灯芯穿过即可,灯芯用易燃的粗棉线搓成一股而成。

竹筒灯芯准备好后,便仔细浇灌蜡油,放一晚上。等第二天小心破开竹筒,就得到了一根杂质斑驳灰扑扑的,还多气孔不平滑的蜡烛。

点了一试,易燃,但多了烟雾没那么明亮。

这根失败了留着自家用,再试试其他法子。

不过就这么一根失败的蜡烛也够两孩子乐呵好一会儿,毕竟他们真的自己摸索到了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