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2)

动迁计划迫在眉睫, 当小孩子们还在为开学烦忧的时候,外婆家的气氛已经开始暗潮涌动。

新学期开学前,桑悦家里五个有户口的人, 跟着拆迁办安排的大巴, 还有弄堂的邻居们, 一起去看了浦江镇的新小区。

2007年,浦江镇仍处于开发阶段, 安置房是新建的, 小区很新,房子一排连一排,样板房也很好, 房子很大, 窗明几净,有宽敞的厕所和厨房,有抽水马桶有浴室,和弄堂那破旧狭窄的屋子完全不一样。至少,不用再去公用厨房烧菜洗碗, 不用在吊扇上挂塑料帘子洗澡,也不用再下楼倒痰盂。

只是, 看房的居民离开样板房,一旦走出小区, 放眼望去,周边一片荒凉, 堪称荒无人烟,好像立马就脑子清醒了过来。

罗枚当场板起脸, 摆手拒绝, “覅覅, 各的覅好。妈侬刚捏?(不要不要,这里不好。妈你说呢?)”

田书秀也一脸不满意,当众便有些阴阳怪气地说道:“乃么好嘞,耐阿拉拆到乡喔头来嘞。我讲蛮好覅来伐,那硬紧要来,各级正宗上当。”

(这些好嘞,把我们拆到乡下来了。我说蛮好不要来吧,你们硬要来看,这下是真的上当了。)

大巴从南京东路开到浦江镇,路上没怎么堵车,但也开了要一个多小时,田书秀高血压又晕车,早就很不满意了。

田书秀退休前是线圈厂的工人,单位在四川北路,是毫无疑问的上海市中心区域,自是从几十年前开始就住在市中心。

桑悦外公常年在青海工作,拿的是当时极高的工资,每一分钱都会带回家里来用。

从他们最大的女儿罗莉出生前,两人住在四川北路旁边的天津路。后来天津路的老房子着火了,又搬到了南京路来,再没离开过。

可以说,外婆这大半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市中心周边,一直是生活在烟火气很重的弄堂里,热热闹闹的。突然要她迁到郊区,就算房子再好,心里的落差感也无法消除。

再加上老人胆子小,大多有点被害妄想症,以前跟桑悦一起去罗英单位分配的房子小住时,就说这公房冷冷清清,晚上马路上都没什么声音,很吓人,万一生病晕倒在家也没人知道。

况且,这里可比罗英的房子偏僻多了。

田书秀这么一说,弄得旁边介绍的工作人员相当尴尬,讪笑着说:“阿婆,我们这里是还在建,明年就要建好了呀。你看这个规划图,旁边就是个大商场,还有幼儿园、初中、菜场,到时候搬过来很热闹的。小区后面还有条河,平时吃完饭下楼就可以去散散步,空气又好……”

罗英和罗敏倒是相当满意,也不顾田书秀板着脸指桑骂槐,带着桑悦四处走来走去,顺便问她:“悦悦想住这里伐?”

桑悦用力点头,“想呀。”

“那我们拿房子好不好?”

“好呀。”

罗英和罗敏的倒戈,引发了家中轩然大波。

按照拆迁政策,如果他们家全都拿房子,可以在浦江镇拿三套,两套大一套小,还能有几万块的补偿,拿两套的话就是房子加五十万赔偿。2007年上海的房价还没有那么高,郊区的房子也不值钱,但如果罗英罗敏各拿一套,加上桑悦,占走了三个人的份额,田书秀和罗枚就只能分得五十万。

五十万是很难在市中心买到一套齐整的房的,除非再住这种二十来平的老房子,等于动迁也没有任何改善。

田书秀尚未做出回应,罗莉率先跳出来反对:“那拿房子,叫老妈哪能办?个是阿拉爷的房子,老早被那落户口被小人读书额呀,又不是被那了。搞搞清爽好伐?”

(你们拿房子,让妈怎么办?这是我们爸的房子,给你们落户口是给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