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的最大受害者。其实相比平民百姓,土地兼并对王朝统治的危害更为致命。毕竟百姓失去土地还可以做佃户、打散工,甚至卖身为奴。而中国自秦统一六国奠定郡县制为基础的大统一王朝之后,自耕农便成了历代王朝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所谓“自耕农”指的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农户。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地主也算是自耕农。『雅-文*言+情$首@发』他们在拥有权势与武力仰仗的世族豪强面前,和小门小户的农民一样没有还手之力。
豪强兼并夺取的自耕农的土地。破坏的是小农经济,挖的是国库的墙角。当土地兼并严重到一定程度,自耕农大量流失。官府便无法收取足够税赋,王朝的财政也必定会随之恶化,进而逼迫统治者加税。当然有权有势的世族豪强各有各的避税法门。绝大多数的税赋最终还是会分摊到自耕农的头上。于是不堪重压的自耕农纷纷抛弃土地逃避税赋与徭役,从而加快世族豪强兼并土地和人丁的速度。恶性循环之下,丧失税赋来源的王朝,财政彻底奔溃,国库空虚。久而久之无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地方官府,都无法再负担兴修水利、防守边关等职能。一旦遇上天灾**,或是外族入侵。原本摇摇欲坠的王朝就此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不管是皇帝,还是诸侯,只要稍微有点常识,都知道豪强兼并乃心头大患。然而另一方面皇帝、诸侯们又无法脱离世族豪强来统治天下。于是乎,历代的统治者面对豪强兼并便总是在严打与宽弛之间摇摆。而摇摆的基准就是个“钱”字。有钱的时候松些,没钱的时候紧些。至于像曹操这样钱粮早已捉襟见肘的诸侯。自然是严打世族豪强没话说。
蔡吉现在的情况是,不处理豪强兼并暂时也能维持财政,而拿豪强兼并开刀则会丧失一部分河朔大族的支持。从这一点来说贾诩建议蔡吉利用曹操整治豪强兼并的机会拉垄河北大族,在政治上也未尝不是条妙计。
只是蔡吉显然不打算在这件事上有所妥协。这不单单是因为她深知兼并的危害。更为关键的是蔡吉之前为安抚民心,已经免除了冀、幽两州的税赋。加之前将近一年多的鏖战,饶是蔡吉拥有东莱、北海这两座粮仓,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财政已经濒临极限了。这种情况下最快的补血方式,无疑就是吃大户。因此就算明知这会得罪人,蔡吉还是和曹操一样,将目标锁定在了那些肥头大耳的世族豪强身上。
却见蔡吉注视着贾诩平静地道,“文和先生所言不无道理。趁曹操严惩兼并之机,孤若宽弛于豪强,确实能交好不少河朔大族。”说到这儿,蔡吉忽然将声调一扬正色道,“但孤身为大汉之臣,理当尽忠于国!宽弛豪强,虽能私结好于他人,却费千匹绢,万石谷,于国事犹所无益!”
“好个于国事犹所无益!”早就跃跃欲试的庞统听罢蔡吉所言,当即激动地附和道,“主上英明!大汉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主上若纠之以猛而令上下知制,则定能制胜于天下诸侯。”
面对态度坚定的蔡吉与一脸兴奋的庞统,贾诩此刻的心情是,既欣慰,又忧虑。欣慰的是蔡吉没有像袁绍那般一味讨好世族大家。无视兼并危害,进而自断基业。忧虑的是蔡吉与庞统都还年轻,对于治理豪强兼并一事太过于乐观。熟读儒、法两家经典的贾诩当然十分清楚世族豪强兼并土地和人口会给一个政权带来怎样的破坏。而寒门出身更是让贾诩打心低里支持打击豪强兼并。可多年的官场经验却告诉他这事说起来慷慨激昂,做起来却险阻重重。
其实。倘若贾诩这会儿的主公是曹操,那他多半会选择沉默。毕竟曹军急需钱粮,而曹操本人又性格多疑。这种情况下就豪强兼并之事进言,只会引起曹操不满。相较之下,蔡吉虽同曹操一样强调“法术之治”,但她为人更谦和,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