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1 / 2)

景王从容地一瞥王喜,王公公出列,替主子道:“皇上,这完全是一派胡言。殿下亦很奇怪,民间怎会传出这种歌谣,意图挑拨皇上与殿下的父子之情,殿下恳请皇上彻查,看这歌谣是几时传出的,若是就在近两日……”

毕竟景王的鱼换鳞,是皇帝最近才得知的,怕是有人故意针对。

皇帝思索片刻,点头应允:“景王所言甚是,朕也有此意……”

皇帝并没有因童谣对景王大发脾气,反而令御前侍卫去查童谣最早传唱的时间,与最开始散布童谣之人。

对付景王的陷害接连不起作用,三皇子急得看了六皇子一眼,六皇子面上镇定,实际也有些冒虚汗。

这是六皇子想出来的狠招,可事与愿违,皇帝竟未关注童谣本身,而童谣最早开始传唱的时间,一查便知,瞒不了人。

六皇子命人带入殿的高僧,此时也到了,见到一排和尚,一直处于状况外的李鱼突然想起来,书里也有类似的情节提到了僧人。

因他这只小小的蝴蝶,原书剧情已全部混乱了,原本在后来六皇子与景王争夺皇位时,有令僧人在皇帝面前造谣陷害景王,只是不过书上造的谣是“景王哑疾天生不祥”,这会儿就成了“鱼生金鳞乃化龙之兆”?

扯淡当然是扯淡,鱼有金鳞也不是特别稀罕,譬如锦鲤,基本都是有金鳞的,皇帝自己荷花池里养着很多锦鲤,哪里就轮到一条食材鲤化龙了?!

不过理是这个理,却不能用这个理去劝说皇帝。

李鱼暗想,同样都是六皇子琢磨出来的造谣法子,换汤不换药,书里这一段的破绽,会不会也同样出现?

原书中,六皇子陷害景王太过仓促,一时找不到什么信任的得道高僧,且一般僧人也不傻,不会掺和进皇子之争,故而书里六皇子寻到的僧人都是心腹假冒,甚至连光头都是才剃不久,连戒痕都没有!

李鱼想到此处,一眨不眨盯紧了最前头的僧人,想从僧人身上看出点端倪。

因他盯得格外认真,慢慢地竟发现这僧人的颈子会时不时轻蹭衣领,这动作有些突兀

李鱼恍然大悟,匆忙之间剃了头,通常会夹有碎发,这是被刺得不舒服了。

由此断定,六皇子此番带的也是假僧人!

只要能在皇帝面前,让假僧人露出马脚,这些人就是说出花来,皇帝也不会信。

李鱼想清楚了,理所当然又要给景王泼点水,把景王与他自己支出去,然而六皇子却不让景王有任何喘息的机会,抢着对皇帝奏道:“父皇,童谣之言还需慢慢查访,未必作得了数,儿臣请的这些都是高僧,不若令他们查看一下五皇兄的鱼,亦可知晓。”

李鱼:“……”

皇帝虽令御前侍卫去查童谣,心里到底对景王存了疑,想着即便让僧人看一眼也没什么,点头应允。

但是皇帝并未明言,要景王将鱼交到僧人手里。景王握着水晶瓶的手反而紧了紧,深知景王心思的王喜壮着胆子对僧人道:“你们不必有所动作,殿下自会拿着水晶瓶,给你们看。”

皇帝知道景王对鱼挺上心的,如此僧人亦能看到鱼,皇帝因疑心景王,到底有一些隐晦的愧疚,便默许了景王之举。

此时的李鱼已来不及另寻时机通知景王了,想从长计议恐怕六皇子第一个就不答应,且这些假僧人近在眼前,李鱼不能容忍这些僧人再说出什么金鳞化龙的话,离间皇帝与景王。

童谣景王可以建议皇帝去查,因这是皇帝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流言,未必会轻信,但若是僧人们也这般说,三人成虎,皇帝还会再信任景王吗?

他平常与景王在一起最清楚不过,景王并没有不敬之心,与皇帝之间的父子情来之不易,不该受这般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