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2 / 3)

意才十五岁,这……急不得……嬷嬷身体怎么了?我看嬷嬷还年轻的很,要注意保养啊。”

王嬷嬷说道:“就是老病,没有大碍,静静安养一些时日就好了。”

说完,王嬷嬷还把如意刚刚给她的字都拿出来,给鹅姐看,说道:“如意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本事早就超过二十、三十五的丫鬟或者媳妇子了。学什么会什么,你看看她练的字,腊月底还写得像鸡爪子扒拉过的似的,现在就有进步,起码能够入目了。这样的孩子,我愿意提携她。”

“虽然她是西府的人,但说话做事,比我亲手调教的那些牡丹花还强些,我不是那等用人唯亲的。在颐园伺候老祖宗,谁有本事,我就提携谁,横竖都是咱们张家人。”

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鹅姐也给了王嬷嬷一句等待已久的准话,“没错,就该这样提携后辈,都是张家人曹鼎夫妻不是那等小气藏私的,夏收和魏紫是张家年轻一辈的翘楚,我早就听过他们夫妻的名号,愿意为他们引荐,王嬷嬷就等我的消息吧。”

目的达成,王嬷嬷和鹅姐又聊了几句,就要告辞。

鹅姐说道:“嬷嬷是个大忙人,眼下又有要紧的事情做,我就不虚留你了。”

鹅姐起身送客,外头如意刚刚用吉祥烧开的玉泉山泉水泡了好茶送来。

王嬷嬷说道:“我还有事,改日再领鹅姐的好茶。”

如意娘从厨房出来,沾着面粉的手在围裙上蹭干净了,说道:“这栗子饼刚刚放进烧饼炉子里,哎呀,是我做迟了,怠慢了贵客。”

王嬷嬷忙道:“不是如意娘的错,是我当了不速之客,没跟你们提前打招呼。如意娘的手艺我是知道的,这栗子饼等如意正月十五回颐园一起捎到进去,我也享享口福。”

吉祥赶着马车过来,说道:“嬷嬷,我把您送到颐园门口吧。”

刚才红封里满满都是小金馃子,吉祥要还礼。

王嬷嬷没有推辞,坐上马车走了。

如意等人看着马车消失在巷子口才回去。

等吉祥赶着马车回来了,鹅姐又上了车,去找了曹鼎夫妻,说了王嬷嬷的意图。

曹鼎夫妻要给鹅姐,以及东府的长房面子,于是约了今天晚上亥末(晚上十一点),在北城棉花胡同山东菜馆的分店里吃个饭。

至于为啥要安排那么晚,是因为曹鼎夫妻今晚早就有安排了,要赶场的,晚上十一点这场,是曹鼎夫妻晚上赶的第三场饭局呢。这对勤劳肯干的夫妻每年过年都起码胖十斤!

第85章 第八十五回:走百病游人如白龙,认错人真假两长生书接上回,且说鹅……

第八十五回:走百病游人如白龙, 认错人真假两长生

书接上回,且说鹅姐牵线搭桥,曹鼎夫妻和魏紫夏收两对夫妻约定了今晚的饭局。

这个饭局鹅姐这个中间人不用非要去, 她今晚要和如意她们一起走百病呢。

走百病女性通常穿着白绫袄,面子是白绫, 里子丰俭由人,平民穿厚重的棉絮,有钱人的里子都是各种轻便暖和的皮裘。

如意母女,鹅姐的白绫袄都是皮袄, 唯有胭脂是棉袄, 胭脂手巧,在白绫袄上绣了红梅, 红梅吐艳,就是寻常的白绫棉袄也穿得格外娇艳。

如意不喜欢穿白,她喜欢红色, 越红越好,于是就在白绫袄外头罩了一件大红猩猩毡做的比甲。

黄昏的时候,如意母女, 鹅姐和胭脂长生坐上了马车, 吉祥和九指坐在外头车辕子上赶车,去了什刹海, 走路过桥走百病。

今天正月初十了,又不用宵禁,马车行走在大街上, 街头店铺多有放鞭炮烟花, 长生听了,焦躁不安, 胭脂就把棉花球塞进长生耳朵,轻轻拍着他的背,长生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