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黑时,礼部把卷子收上去,不久之后,卷子将会被送到皇上手里。

皇帝是殿试的主考官,命题与阅卷名义上都由她完成。但实际上皇帝政务繁忙,不大可能亲自阅卷,还是会叫专门的官员评阅,这些官员便是读卷大臣。

次日下朝之后,读卷官集中在太和殿,开始阅卷。

第41章 传胪大典

御试三天之后公布结果, 进行传胪大典。

这日清晨,天不亮,礼部尚书陶镇东手捧十份墨卷, 连带一份礼部草拟的名单, 跟着掌灯的宦官进了太和殿。

殿内灯火通明, 年过半百的永宣帝早已提笔高坐在书案前批奏, 皇帝时不时轻咳几声, 下方两侧站着几位翰林院的人,太女双唇抿成一条线,立于众官前列。

这次会试前三十是太女朱承启亲选, 今日就要放殿试的榜了,她便也过来听最终结果。

陶镇东见过礼后, 将对策呈送上去,永宣帝搁下笔,就着烛光扫了一眼名册, 什么也没说, 就叫人将名册转递给太女朱承启。

朱承启看过不禁挑眉,当初会试是她亲点的名次, 她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 便缓声问道:“这个张珏会试时第一, 现在怎么变成第四?不作他说, 杨思焕先前第三, 现在为何第十?”

陶镇东闻言,拱手躬身回:“杨贡士所发议论看似有理有据, 实则只是书生意气, 并不成熟。且此人文辞一般,三鼎甲殿试之作将来要张榜示众, 只怕此子之作难以服众。”

太女沉吟片刻,又问:“张贡士又有哪里不好?”

这时,翰林大学士站出来,拱手道:“回禀殿下,老臣以为张贡士虽有文采,但其人年少却心机颇沉,从文章来看,其生很多建议的开头叫人眼前一亮,却藏掖不尽言,畏首畏尾...”

朱承启怎会不清楚,不论第四还是第十,不经馆选是进不了翰林院的,将来组织馆选的还是这班人,看来她们是铁了心要反对她当初的选择。

朱承启左右也是太女,十岁就入主东宫,由永宣帝亲自教导,此刻纵是不悦,也没再多说什么。

永宣帝自将名册转递出去起,就默默观察着太女,看朱承启依旧一脸平静,便抬手翻开对策。

少顷,微微笑道:“说起文辞,朝中有你陶镇东便足矣。朕看这杨思焕文采也并非那样不堪,其文别出心裁,不同于以往的陈词滥调,内容翔实,贴出去也未尝不可。”

下首的几位老臣闻言面面相觑,以往科考,永宣帝偏爱年长的试子,但今日照皇上这意思,恐怕要点杨生一个三鼎甲了。

永宣帝轻咳几下,又道:“至于张珏,当时会试时,朕的太女就将此人的文章拿给朕看过....”

新科贡士排站在太和殿外的汉白玉石阶上,一大早她们就侯在这里,静等消息。

今早工部给新科贡士发了崭新的朝服,杨思焕穿着绯红的朝服,袍角在身后猎猎飞舞,头戴三枝九叶顶,显得人都精神许多。

她虽还不曾入朝为官,但今天之后,她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只是官位高低的问题。

等了好久,终于有宦官捧着黄纸出来,唱道:“传刘健,韩仲诚,孙浩,张珏…杨思焕,十人进殿面圣。”

被念到名字的人心都一颤,杨思焕听到自己名字,知道自己进前十了。排在末名,虽遗憾,却也满足了。

当下没多想,就和另外九人一道出列,跟着宦官进殿,行了三拜九叩大礼,听到“平身”后,方才起身微微抬眼,看到皇帝的尊容。

之前殿试,杨思焕一直不敢抬头直视皇帝。二十年前,永宣帝逼宫夺嫡,皇位虽来路不正,却也不失为一位明君。

这位多年励精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