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何能?让康熙同意她开?采盐池,又是一个大问题。
丹卿为此?纠结了许久,不敢轻易开?口,怕一次不成以后再想要?就更难了。
张廷玉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既然答应了要?接手兴建学堂之?事,便立刻开?始选址,最?终选定在满汉城区交接处建立官学,又在城南单独建立蒙古官学。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蒙古人大多只会蒙语,不会汉话,教授他们需要?蒙语教学为主,满语汉语为辅,以蒙古传统教材《蒙古源流》入门,汉学最?多就是教教《三字经》之?类的,便足够了。
而官学招收满汉孩子,走得是正经启蒙的路子,不但要?叫他们识字懂礼,更会层层选拔,教授更专业的知识。
张廷玉甚至在条陈中列出了要?在归化城开?童试的畅想,这就不仅仅是基础教育那么简单了,甚至可能?会为大清反向输送人才。
丹卿虽然觉得这事很难,但也尊重?张廷玉的想法,叫他编纂相关的教材,许他亲自在归化城的读书人里选拔□□,并?承诺,若将来当真有读书人有能?力赴京赶考,公主府将会承担起全部费用,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高中后回到归化城来,都无需偿还。
这是画的一张大饼,但也叫归化城里有心求学之?人激动不已。
他们大多是因灾祸背井离乡而来,即便曾经读过书,到这里后也放弃了当初的理想,安心耕种,养活自己和一家人。
他们本以为这一生都只能?困于?田地,可如今,归化城里也有了官学,公主还愿意资助他们进?京赶考,这叫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过年之?前,官学开?始招生的那一日,门前排起了长龙。
想要?求学的,有孩子,也有想要?重?新读书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屡试不中的老书生,被张廷玉揪了出来,让他们先去给孩子们做先生,教认字。
原定的三个班迅速招满,但仍有许多百姓想要?读书,张廷玉与丹卿商量着,将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剔出来,另准备一处小学堂,让那些老先生们先教他们认字,每天只上半日课,等什么时?候将三字经念全了,通过考试者,再进?入官学。
剩下?的年纪稍大些没有基础的孩子一个班,认得字但读书不多的人一个班,另一个班则是基础比较好?,已经可以讲授更高深的课程的学生,算是“尖子班”,也将会是第一批“毕业生”。
张廷玉在忙着办官学的时?候,薛思文也没闲着。
在送走了前来借款的蒙古王公后,他开?始接手官营牧场,相比于?丹卿缓缓有序发展的态度,薛思文明显更加激进?,更注重?效率。
不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牧场规模就扩大了许多,其中以从?蒙古王公手里接过来的牧场为主,许多原本在归化城附近放牧的蒙古人,都被他南迁,用他的话说?,别人送来的,得先占住了才是自己的,而原本就是自己的,却可以先放一放,休养生息。
对此?,丹卿表示十分赞同。
作为一个经历过沙尘暴的人,她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清楚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的可怕后果。
她虽然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处的这个世界究竟会不会演变成将来的那个世界,但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利益,给未来带来无穷的后患。
蔚蓝的天空不该被黄沙遮蔽,所以在发展农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水土保持,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丹卿这个理念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或许有些过于?新鲜,但在如今的归化城,她的话就像“圣旨”一样,就算他们不理解,也依旧会照办。
“来年春天,我打算在归化城往库伦城的官道以西多种些树,沙柳之?类的,要?不了几年,就能?成为一片天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