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喻小姐。”
喻之摇头:“我只是转达而已,你要将这些事情告知舒圆圆和宋钊吗?”
“告诉他们,师父尚且能知错能改,难道我们还不能直面师父的过去吗?”
他又对喻之行了一个礼。
“我知道是师父将我们送到您身边的,希望您能拂照我们,但是我还是要说,若是喻小姐有需要,请只管吩咐我们兄妹三人。”
“我们必当竭尽全力。”
喻之笑着点头:“好,我知道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炎夏国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小年。
从这一天开始,炎夏国的百姓们就准备过年了。
明明已经是冬季,东部沿海却突然发布预警,即将有台风过境。
冬季的台风,极少发生。
沿海的居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又开始忙碌着囤积粮食。
反正都要过年了,都要囤积东西了。
干脆趁这个时间,提前买好。
沿海的城市,同纬度的要比内陆的城市发达一些。
尤其是东海这边,因为开放的早,展现的就是炎夏国最繁盛的容貌。
不过,有一些小渔村还是保留着的。
距离小渔村不远的小镇上,街道上挂满了各色各样的过年要用的喜庆物件。
甚至,连竹篾编的灯笼都拿了出来。
喻之站在灯笼摊前,看到了一盏特别的灯。
第439章 灯笼引路
灯笼的上下部分用竹篾做成的镂空样式。
中间部分用的是细竹篾,通过颜色的深浅,编织成精致的图案。
那图案颜色并不太鲜艳,但是依旧能从深浅的纹理中看到图中景象的花团锦簇。
“姑娘,要这个灯笼吗?很便宜的,只要五十块钱。”
喻之点了点头。
“给我吧。”
说着,她从包里拿出来了五十块钱,递给了卖灯笼的老人。
老人将灯笼摘下来,递到喻之的手中。
“姑娘等一下,我给你拿一节蜡烛。”
老人蹲下身,去脚下的箱子里拿蜡烛,再起身,面前的姑娘已经不见了人影。
“诶?人呢?没有蜡烛,灯笼怎么亮?”
阮三娘的祖籍,在一个名叫三文村的地方。
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且,当年三文村还发生过那样惨绝人寰的事件,村名也已经改了。
现在叫甘水村。
甘水村很富有,背靠着第一个开放的大城市,这里虽然是小村子,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二线城市差。
只是,无论甘水村再怎么变化,伫立在村子与海岸线相近的地方,那个海神娘娘庙都从来没有换过地方。
海神娘娘庙旁边的三娘庙,也不曾断过香火。
临近过年了,爱拜神的沿海人,陆陆续续的在海神娘娘庙和三娘庙前供上三炷香。
乞求海神娘娘保佑村里的渔业继续一帆风顺。
乞求三娘保佑村中的男女老幼,平安顺遂。
村中有很多过来谈生意,或者打工的人,生面孔并不少见。
但是,当穿着白色斗篷,提着一盏灯笼就进村的姑娘出现在人前的时候,确实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有好事的人去问她。
“姑娘,从哪里来啊?”
姑娘也会礼貌回一句:“曲水。”
再问:“快过年了,来咱们甘水村做什么?”
姑娘说:“拜一拜三娘庙。”
村里人就会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