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小弟子面前,茅院长很端得住,该鼓励的还是要鼓励,当然该泼冷水的还是要泼冷水,乡试能中解元,并不代表接下来的会试就能高中,何况茅院长对自己弟子的要求可不仅仅是高中进士,作为他的关门弟子,不入一甲都叫丢他的脸。
依茅院长的意思,叫弟子再等上三年,参加下一届的会试,到时进第一甲的把握会更大点,而且弟子才十三岁,就算明年十四岁考中进士,在别人眼里年纪也太小了,不会太过重用他,反而不利,可他弟子已经决定了,他又能怎么办?只好依着自己的弟子了。
“该教的老夫这三年里都教给你了,到了京城,就去找你的三师兄,这里有老夫写给你三师兄的信,你另两个师兄如今都在外放,人不在京城,以后回来了再联系不迟,正好也让你三师兄给你指点一下。”
元景接过信,给老师深深行了一礼,老师给他的帮助极大,不仅在读书做人上,还有以后进入官场,老师的人脉也会给他铺路,所以这个年代的人才不会轻易收弟子,收了就跟自己儿子差不多了,如果以后元景犯了事,同样作为他的老师也会被连累。
“老师放心吧,到了京城我会听三师兄的话,正因为我年纪小,就算考中进士,别人也会觉得我年纪小没什么拉拢价值,能让我不被卷进京城的漩涡之中。”
茅院长捋着胡须笑了:“这也有道理,看来你的年纪有弊也有利,端看你如何做了,去吧,老师等着你的好消息。”
身为元景的老师,茅院长又岂会不知表象和年龄是会骗人的,他的学生啊就算不是人精,也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沉稳,也是因此他老人家没有一味阻止元景上京赶考,因为知道学生这么做必定有他的道理。
元景再拜了拜,然后转身出去。
俞霄和邹蔚廷决定跟元景同进同出,一同前去京城参加会试,就算考不中,就当一次锻炼罢了,尽管他们两人互相之间嫌弃得很,但不可否认,外人眼中他们三人就是书院里的铁三角,做什么事都是一块儿的。
三人相约京城会面,然后各回各家。
元景满载荣耀回到陶家村,那日喜报送到陶家村时就让整个村子沸腾了,他们村的陶元景成举人老爷了,还是头名解元,以后是不是要成状元爷了?
村民们激动得奔走相告,让附近的村子各种羡慕妒忌恨,这样的天才怎就没出在他们村子里呢。
等到元景回村,陶家村好好热闹了几日,这次大办流水席,还是由族长出面带头办的,元景更没反对理由了,何况老太太已经答应一同前去京城了,再回来不知什么时候,当然要让老人家在离开前尽兴一下。
王氏都能酸出汁来了,可不得不堆起笑脸待客,否则不说老太太,就是陶家村那些族人都能喷死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看着这样风光的侄子,反而想起她那卷了钱财逃离出走的女儿,如今在外也不知是生是死,谁知道当年的事是怎么回事,难道就能听凭侄子片言之辞?
幸好元景不知道王氏脑子里的想法,当然他对王氏这个大伯娘的观感本就不太好,看她将她那儿子宠成什么模样了,就这样还无比自信她那儿子以后能出人头地。
热闹过后,一家子坐下来商量前去京城的事,老太太和小宋氏对京城那天子脚下的地方有向往也有敬畏,虽然同意去了,但想叫陶大勇和元景先行过去,他们不是女人就是孩子,现在一起过去只会添麻烦,不如等那边安顿好了,陶大勇再辛苦一趟,回来接了他们同去。
元景想想也有道理,毕竟老太太年纪不小了,弟弟年岁还小:“这样一来,就是要辛苦爹了,让爹来回奔波,途中要受累了。”
陶大勇摆摆手:“不碍的,爹就是有把力气,到时元景你就定心读书好了,你奶你娘和弟弟的事就包在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