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严格来?说并不是正儿八经的?科目考试, 而是武皇和李令月为选拔女官所设的?。
能够达到“殿试”标准的?女子并不多, 即使李令月放宽了标准, 能够来?参加“殿试”的?, 也只有二三十人。与数目庞大的?进士科,明经科以及武举科考生人数相比, 参加女科的?人数可谓九牛一毛。
不过,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李令月记得,武皇举办的?第一届女科,参加殿试的?考生,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头几届参加女科的?考生,除了个别不合武皇心意者,其余人几乎全?部?被武皇收入麾下?,成了武皇的?左膀右臂,或是被武皇指派来?辅佐李令月。
一些官宦之家及富庶之家见培养家中女儿有利可图,便调整了策略,开?*? 始培养起家中的?女儿来?。尤其是那些聪慧的?小娘子,能够得到的?资源渐渐可与族中男子持平。
她们在族中也渐渐有了些许话语权,不再如过去一样,大事?都得听从父兄和族长的?安排了。
至于那等条件不好的?人家,依旧少有人会?供女娘读书。他们兴许会?愿意勒紧裤腰带供家中有出息的?子弟去读书,但要让他们将同?样的?资源分配给家中女眷,他们便会?十分犹豫。
毕竟,在他们看来?,女娘终有一日是要出嫁的?。他们若是倾尽全?力将家中女娘供了出来?,日后?得到好处的?,究竟是他们这?些“娘家人”,还是女娘的?“夫家人”呢?
若是资源多便也罢了,可家中既然资源有限,他们自然要紧着男丁。这?既是固有观念作祟,也是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
他们眼光有限,能够看到的?,自然也只有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儿。
若是他们能够看到那些小娘子在成为皇帝和皇储身边的?心腹女官后?,不拘娘家还是夫家之人都受益匪浅,他们便会?明白,供男丁还是供女娘,根本就不是他们该考虑的?。他们该考虑的?是怎么把家中最出息的?后?辈供上去。
因?为种种原因?,参加女科的?人数远远少于其余几科的?人数。
进士科,明经科与武举这?三项考试中,能够见到寒门学子的?身影,女科却始终只有高门大户之女或是富庶人家之女参加。
针对这?一现象,李令月劝说武皇根据各地的?情况,兴办女学。
这?些女学自然是针对那些聪慧的?寒门小娘子设置的?。
在李令月的?设想中,女学可以为入读的?学生减免学费,让这?些学生半工半读,以做活的?方?式来?抵消学费。成绩优异者,便对其发放奖学金。待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达标者升入下?一个阶段,不达标者,靠着学到的?本事?,也能找到一项糊口的?活计。
一些寒门之家不肯把有限的?资源给家中女眷,那么如今家中女眷出来?读书有利可图,他们应当不至于再死命拦着了才?是。
女学的?课程由武皇和李令月亲自敲定,如此一来?,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都会?是符合武皇和李令月心意的?人。
当然,要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幸而每年海外贸易使得朝廷收益翻了不少倍,否则,真是连考虑都不必考虑。
武皇当时在听了李令月的?计划之后?,伸出食指戳了戳她的?脑袋:“净给你阿娘找事?!”
但她到底没有直接反驳李令月的话,只因?为她自个儿身边也缺人用。
在武皇看来?,李令月的?想法虽好,却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譬如,这?入学标准怎么定,每年女学招收多少人,倘若一些高门贵女也想入学,她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