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考虑良多。义士若愿往抗青,将军定欣然而允。”
宋师剑答应招安,是受徐徵提点后,慑于李乐训无力,迫不得已而为之。可招安只能解决他义军之中的矛盾,将包袱甩给朝廷,并不能达到他起义时目的,叫追随者都有饭吃有衣穿。而徐徵这番话,正像往一潭死水里掷下一颗石头,使事情骤然有了转机,搅得他心潮翻涌。
“哈哈哈好,多谢李将军!青人占我汉土,抢我汉民,我等若真能为抗青出力,便是先忍一忍饥贫之苦,也是要追随李将军的!”
宋师剑忍不住站起身,猛拍徐徵的肩膀:
“老弟,你怎么还板着脸,一副不情愿的模样?”
二人站在一处,他才发觉徐徵身量颇高,丝毫不逊于自己。宋师剑如今的头把交椅,是杀了前头领才坐上的,因此年纪不大,略缺些稳重,他心里高兴,便胡乱地认起弟弟来徐徵少受外间风雨摧折磨,显得面嫩,在他看来,便理应年纪更小。
见徐徵并未立刻被他的笑话逗笑,宋师剑又笑道:
“难道是李将军赞我,惹你暗自神伤?你是能和我在一起比较的吗?堂堂男儿,可不兴乱吃飞醋!”
徐徵终于开口:“多谢义士谅解将军苦心。”
宋师剑:“还谢什么谢?叫什么义士?忒生分了!是哥哥我要谢你!多谢你把李将军的苦心告诉我!”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李将军也同那位黄御史一般不守信用,说是朝廷有意招安,却迟迟不传诏书来,那这些都是空话。”
宋师剑兴奋归兴奋,也没全丢了脑子。
*
而李乐训则回了曲州城,与曲州知府通过消息,急传奏本入临康,细陈曲州义士乞待招安一事。
送书的信使是她精心挑选的得用之人,接应的院卿更是徐徵的故旧。为的就是严防张枢密王太师之流做手脚,阻拦她的奏本递进御前。
是日官家见了李乐训的奏书,以为甚当,当朝应允,又听徐徵安排的那名院卿之策,御笔亲书丹诏一封,传给李乐训,叫她便宜行事。
黄一炳身上担着修筑寿园的重任,张枢密怕他出错,对曲州招安一事,不仅一句不驳,还频频对着他的学生使眼色,不许他出奏闹事,好在黄一炳在这方面倒是颇为大气,毫无追究的意思,便使眼色安抚恩师,并不出声。至于王太师,他自信青人剽悍,定能顺利拿下高潭两城,只想到招安一伙新土匪,能大大减少朝廷对李乐训的依赖,没想到要破坏招安,好将李乐训拖在曲州,为高潭前线的青军多留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