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2 / 2)

而请罪刻不容缓。

徐徵进宫前,在院中的两棵樟树下,久久伫立。

樟树四季常青,东君送暖,也只是叫那如云的绿冠上,生出一圈绒绒的浅亮嫩芽。

他刚买下这座宅院时,这两棵树便在了。母亲每年都要修整长歪的旁枝,好叫它们往高处长。

只是到了今年,家里的花匠园丁,与其他仆佣一般,全被徐徵遣散,再没人照看这两棵树。

他长叹一声,从袖里取出一封信,交给等在身侧的长随:

“去吧,去把这封信送去高潭,亲手交给李乐训头领,信送到了,便随你想去哪里,若无处可去,也可求她给你找份差使做。”

他又正了正衣冠,转身踏出了家门,不再多留恋一眼。

徐徵这封信,难得真心。措辞卸去雕饰,显得直白质朴。

他在信里,提到了他在高潭所得所存全部钱粮,叫李乐训对着账簿取用。

提到了迁居高潭的父母,请李乐训有空帮忙照看一二,父亲脾气不好,望她多多包涵。

还提到了老家的几位兄姐,尤其是他的二哥他读书不成,如今在老家的县衙里,受徐徵荫庇,寻了书办的差使。他家里几个孩子,也多和父亲相似,没继承他们小叔的文才,不喜欢读书,却爱舞刀弄枪,使二哥十分忧心。希望等这些孩子年纪再长些,能让李乐训掌掌眼,若她觉得此材可造,不妨给他们一个参军的机会。

他家资不丰,全在高潭,手下得用之人倒有不少,李乐训若要用,饶义濂对临康了解多些,闻成常在瀚河两岸行走,他二人品性不错,又与她相熟,余人可叫他们出面收服。

不过,若李姑娘不愿理会信中杂事,也可付之一笑。

这是一句收尾的话,信到此本该结束。

但徐徵却另起新段,突然道起歉来,写自己无能,把李乐训拉来投奔,却没能给出当时承诺好的报酬。

好似在托付后事,生怕有什么话没说,日后就再没机会开口。

徐徵愿意进宫请罪,也是为了信中诸人。

若他孑然一身,知晓官家要降罪,当然一逃了之天大地大,哪里都可躲藏。

可与他血脉相连的徐家老小,一手提拔的同僚属下,人数不知凡几,怎么能逃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