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很有生命力的人……见过很多之后,我想的事也变多了。”
“既然你要比赛,咱们还说比赛的事。”师父说,“你本来就不必和我走同样的路,去比赛就去嘛。只是我的人缘……呵呵,不太行,也为你说不上什么话。评奖这回事……”
“我知道的。”石岱屿毕恭毕敬,“做活我尽力,评奖我碰运气。”
“啊?!”师父怒了,虾皮一样干瘪的身躯一跳而起,“连你也要碰运气吗?什么傻话!这一行确实有不少瞎子、骗子,但也还没瞎到这个程度!”
他中气十足,丝毫不像上了年纪的人。
“你给我好好出活,堂堂正正地去拿奖!”
--------------------
感谢可爱小朋友的留言和海星,周末愉快~!
师父:你这个打字速度,不太行。
第89章 你就是小偷
同事们都回家了,工作间还亮着一盏暖色的灯。
石岱屿拿着自己准备参加毓秀杯的作品仔细端详。这件制作中的玉雕,雏形已经出来了。
先把原始玉料切割成较大的几何形的块块,再根据需求修整形状,或者切割出更小的面。随着玉料的面变多,面与面交汇处的棱角也跟着增多。即便这些棱最终都会消失,但不能提前磨掉,而是要耐心保存
后续的制作中,很多细节需要不断调整,这时候这些看似无用的棱就会派上用场,在方寸间展示出极大的不同,是调整的珍贵余地。
这种手法,在玉雕行业被称为“见面留棱”。
玉料做到这个步骤,也就做好了基本造型。石岱屿切好最后一刀,停下了錾砣。
用来切削、研磨的各种工具,称之为“砣”。
砣具相当于旋转锯片,有各种形状和大小,圆的,蛋形的,喇叭形的……能够完成从粗到细的不同工艺,是玉雕行业的吃饭家什。
近些年随着玉料价格上涨,生活中的玉器也变得小型化、扁平化,琢玉的工具自然随之发生了变化。
从前的老玉工,只用铡砣、錾砣,就能把玉料切削出比例形貌准确的块面。如今玉雕行业广泛使用高速手握工具,更适合现代市场的需求和节奏;再加上越发先进的机器雕刻,很多工匠已经不会使用某些砣具了。在认识的同行当中,论起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砣具、能手持一块大料在錾砣上准确切出大形的玉工,石岱屿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在制作手上这枚玉雕的时候,他也选择了这种传统技术。
回归本行以来,深度接触着市场,石岱屿难免和机器打了很多交道。人的思维和机器会有什么不同?他偶尔回想,却也想不出最正确的答案。老师傅、前辈们做出来的佳品,那些完美利用玉料形状、颜色的绝妙设计,令人惊叹的曲面和结构,以及镂雕、内雕的细腻手法,都当得起一句“巧夺天工”。这让他依然坚信:人类的手,尤其是脑、眼、手的结合,永远存在机器不可取代的灵巧之处。
他挥动着灵巧的手,各处摸一摸,勾勾画画,打算回家去思考下一步怎么做。雏形确定之后,要找准重心,这叫“平底”;再补充勾勒、细化画稿图样,也就是第二次画活;随后就可以继续向内推进,把图样大致做出来。
到这一步,才只是完成了粗工阶段。后续的细工,要精准勾勒图稿的线条,通过磨、削、碾等方式,逐渐实现雕刻的目标,直到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