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3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5530 字 3个月前

评语。

总之凡是倾向于集权、倾向于大统一的君主与官僚一般都会对坞壁这类宗族武装势力持否定态度。这不。田丰的话音才刚落,身为刑部尚书的王修便以极其强硬的态度提议道,“豪党之祸由来已久。昔年武帝曾下《迁茂陵令》。将家财三百万钱者举家迁至茂陵,谨防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臣以为君上亦可效仿武帝,传令冀、幽二州凡坞壁满千户者,举屯迁居青州,若有违令不尊者,定剿不赦!”

王修杀气腾腾的进言源自于他多年来在青州打击豪强,抑强扶弱的经验与底气。须知早些年王修还在孔融手下充当高密令时,他就曾亲自领兵征剿过在高密县为祸一方的孙家堡。待到蔡吉主政青州后,王修更是在这位女诸侯的支持下接连剿灭了胶东公沙家、即墨卢家等一系列地方豪强宗党。

然而一旁的李敏却是连连摇头道,“此计怕是不成。北地坞壁已蔚然成势,且村村结盟,堡堡联防,对外有十联堡,十五联堡,乃至数十联堡之称。齐国草创,百废待兴,若因迁徙坞壁,而激起民变,则得不偿失也。”

李敏说完田丰也跟着附和道,“李尚书所言非虚。冀、幽二州不比青州,昔年袁绍为求自立,对北地豪党多有拉拢,致使坞壁泛滥,豪强丛生。强迁坞壁怕是不易。”

蔡吉听罢李敏、田丰所言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经过袁绍多年来的放纵冀、幽二州的坞壁已然形成气候,不像青、徐二州的豪党先是被曹操清洗,后又被蔡吉压制多年,坞壁尚未成形就被消灭在了萌芽之中。此外坞壁部曲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像是曹操手下的部将李典和许褚就是坞壁主出身。历史上的道武帝拓跋珪虽打败了诸多敌手建立北魏,却对境内的坞壁束手无策,几次征讨失败后,只得向它们妥协,给坞壁主封官。所以正如李敏所言,一旦强行迁徙冀、幽二州的豪强宗党,必会刺激这些个豪党抱团叛乱。对现在一心想要休养生息的蔡吉来说可不是桩美事。毕竟齐军不是抢完了就跑的胡虏,打烂了冀、幽二州最终还是得由她这位齐公来收拾残局。可是眼瞅着冀、幽二州的豪强仰仗坞壁,偷税漏税,掳人为奴,为祸一方,蔡吉又是实在是无法坐视不理。

眼见蔡吉一手搭在卷宗之上。一手轻扣凭几,眉头紧皱低头不语。贾诩不由轻咳嗽一声,手捻长须向面前的年轻君主劝谏道,“君上推行均田制,澄清户口,均分土地,使细民获有资生之益。豪强无地利可求。长此以往坞壁之祸必能消于无形。试问有此釜底抽薪之策,君上又何须急于一时,打草惊蛇乎?”

贾诩的一番推心置腹之言。令蔡吉焦虑的情绪稍稍平复了下来。确实,均田制在历史上本就是针对坞壁之祸而生。但是站在蔡吉的角度,她仅是知道有这么一些政策能处理相关问题,可当这些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遇到挫折。或是见效不明显时,蔡吉免不了会有心虚的感觉。这种时候就需要贾诩、郭嘉等人从旁协助蔡吉完善新政。

此刻回过神来的蔡吉深吸一口气。旋即恭敬地朝贾诩颔首道,“文和公言之有理,是孤急躁也。”

此时就见郭嘉不紧不慢地接过话茬道,“君上也是见不得豪党鱼肉百姓。均田制虽为釜底抽薪之策。然对付坞壁联堡还需分而化之。”

在郭嘉的起头下,田丰跟着补充道,“郭尚书言之有理。臣以为凡配合官府。清查户口,丈量土地者。君上可许其官职,表为楷模。”

“正当如此。”李敏抚须附和道。

然则相比郭嘉、田丰、李敏等人,王修依旧更倾向于使用武力。就见他拧着眉头微微摇头道,“坞壁宗主皆是桀骜之徒,若无武力相辅,坞壁又岂肯协助官府,清理户籍,丈量田亩。依臣之见,君上还需挑选,出兵讨之,以儆效尤。”

眼见王修竭力主张动武,身为兵部尚书的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