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5 / 5)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6702 字 3个月前

不承认自己的财政已经濒临极限了。这种情况下最快的补血方式,无疑就是吃大户。因此就算明知这会得罪人,蔡吉还是和曹操一样,将目标锁定在了那些肥头大耳的世族豪强身上。

却见蔡吉注视着贾诩平静地道,“文和先生所言不无道理。趁曹操严惩兼并之机,孤若宽弛于豪强,确实能交好不少河朔大族。”说到这儿,蔡吉忽然将声调一扬正色道,“但孤身为大汉之臣,理当尽忠于国!宽弛豪强,虽能私结好于他人,却费千匹绢,万石谷,于国事犹所无益!”

“好个于国事犹所无益!”早就跃跃欲试的庞统听罢蔡吉所言,当即激动地附和道,“主上英明!大汉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主上若纠之以猛而令上下知制,则定能制胜于天下诸侯。”

面对态度坚定的蔡吉与一脸兴奋的庞统,贾诩此刻的心情是。既欣慰,又忧虑。欣慰的是蔡吉没有像袁绍那般一味讨好世族大家,无视兼并危害,进而自断基业。忧虑的是蔡吉与庞统都还年轻,对于治理豪强兼并一事太过于乐观。熟读儒、法两家经典的贾诩当然十分清楚世族豪强兼并土地和人口会给一个政权带来怎样的破坏。而寒门出身更是让贾诩打心低里支持打击豪强兼并。可多年的官场经验却告诉他这事说起来慷慨激昂,做起来却险阻重重。

其实,倘若贾诩这会儿的主公是曹操,那他多半会选择沉默。毕竟曹军急需钱粮,而曹操本人又性格多疑。这种情况下就豪强兼并之事进言,只会引起曹操不满。相较之下。蔡吉虽同曹操一样强调“法术之治”,但她为人更谦和,更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也正因为如此。贾诩才不想看到蔡吉因一时的冲动而丧失已有的大好局势。

思虑至此,贾诩便毫不避讳地向蔡吉进言道,“主上明鉴,河朔不似青、徐二州久经战乱,百废待兴。正如士元先前所言。袁绍以宽济宽,致使冀、幽、并三州豪强林立,大族间更是盘根错节,互为表里。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眼下天下尚未平定,主上贸然整治豪强兼并。臣恐此举会激起豪强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