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势,顿时慌乱下跪。

待天元帝问起江南雨水情况。

“这,陛下,上一次消息是在一月前,那时还是正常下雨的。”

赵丰年也不知道竟然还没记到,察觉到上方的视线,连忙解释,“回陛下,翰林院编修苏大人乃是江南人士,近几日收到家中来信,说是江南多地已有半月未曾下雨。”

“从江南到京城,最快也要一月有余,信中的半月,岂不是已经一个半月了?”有大臣发现了盲点。

天元帝看了眼赵丰年,“赵丰年,你继续。”

“是,陛下,方才所说粮草一事只是其一,其二,是在北地百姓。”

“北地百姓因打仗生灵涂炭,这个方才已经说过了。”

一大臣插道。

赵丰年点点头,“起初,三分天下,外族霸占豫城三十余年,至太祖陛下攻下豫城,特留下人马建设豫州。”

“太祖不忍生灵涂炭,可恨那前朝逼人太甚,太祖这才不得已。”有大臣开口,但大多都若有所思。

“确实,只是,卷宗记载,太祖在豫州设学堂,量田地,分牛牲,令百姓与豫州百姓同吃住,同时鼓励通婚。”

“太祖是不忍豫州百姓此前被外族压迫,难以生计。”

两次打断自己的都是一人,赵丰年便多看了两眼,“是仁慈,也是计策,是被迫,也是同化。陛下,豫州当时已经被前朝割给外族三十年 ,生活方式依旧保留着中原的习惯,可是太祖依旧坚持要同化,因为三十年,足以让一些人习惯了外族,习惯当外族人,一旦动摇,则人心不稳,城邦不稳。而如今的北地,恰如当年的豫州,五十年,足够一代人长大,那么,这出生后就是外族的北地人,是否还承认自己就是大夏人呢?”

从御书房出来,回翰林院的路上,常学士一脸复杂地看着赵丰年。

“依你之才,即便在翰林院,也能平步青云,你又何必你可知,北地那地方,两年前刚抢回来,朝廷便立了州府,派遣了官员前去,只是短短两年,已经没了五任知府,不是哭着回来,就是下落不明。”

“学士好意下官铭记于心,只是,学生曾听闻‘达则兼济天下’,下官在诸位大人面前自不算什么,就是提到的那些,诸位上官已经想到了,只是,倘若因为下官的些许言语,能为诸位上官提供一些思路,北地百姓生活能因此改善一二,下官以为,已经不愧于心了。”

常学士脸色越发复杂。

“你这样倒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同样提出‘同化’之人。”

赵丰年抬眼,“不知是哪大人?”

常学士却笑了,“傅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