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或从小不受待见,在叱骂中长大。
长到七八岁被送到乐坊,或十一二岁被卖入烟花柳巷,又或被卖入大户人家当丫环,或者以豆蔻之龄给老汉做妾……
这是下层普通人家的女儿之现状。
但富贵人家的女儿又何尝没有自己的艰辛呢?
就算是士大夫家的女儿,也被要求以孝谨贞淑为先,同时还要习女红、刺绣、烹饪等等。
她们是一件物品,生下来就被爹娘估以价钱,摆在某个位置上。
无非是价钱估的有多少,赖以生存的根本有所不同,摆的位置有高低而已。
但书吏却在宋明珠身上看到自由生长。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宋家台跟别处的不同,在他的日志里记了一笔。
“吾以为,宋家台村人在此一事上,已经超过了许多人和地方。
孩童们不分男女,跟在明珠小儿身后,欢快地呼喊。
吾从他们的声音里,感受到了……力量。
他们就像田里的稻子一样,在农夫的精心呵护下,自由地生长……”
第229章 肖家村闹意见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在唐知县不遗余力地为宋家台刷脸,宋家台的村人们不遗余力地种田时,离宋家台最近的几个村也在追赶宋家台。
其中以谢家村最为积极。
因为谢家村的村正,就是高里正说要修路时,第一个表示支持的那个人。
如今,他们村的村道已经彻底修完了。
谢村正带着村里人,在村道上从头走到尾,重复了之前宋家台修完路之后,村人们兴奋的场面。
“感觉都怎么样?”谢村正背着手,问村里人。
“哎呀村正,以后这路上都没有泥巴了!”
村里人乐呵呵地道。
“是啊!这路都能跑马车了!”
“这路可真好啊!”
“那之前喊你们修路,还骂骂咧咧,各种不情不愿?”谢村正就道。
要不是谢村正态度强硬,比他们更会骂人,这路还修不下来呢!
“哎呀村正,那事儿都过去了……”村里人就打哈哈。
“对了村正,宋家台的路两边都种了竹子,我们村是不是也种点啊?”有人问。
谢村正想了想,道:“竹子就算了吧,里正跟知县大人都知道宋家台竹子多,我们就不凑这热闹了。”
反正凑也凑不过宋家台。
不过呢,他们村老祖宗当年创村的时候,在村里种了几棵橘树。
就是育苗有点麻烦。
“我觉得,不如种橘树吧!”谢村正就道,“也不要正好种在路边边,就往两边田埂上挪一挪,种他个两排出来!”
好在今年的橘子也快出来了,攒一攒籽,能发几棵是几棵。
“那得等好几年呢!”村里人道。
“几年就几年,怕什么?”
只要种下去,早晚会结果。
要是他们吃不到,大不了就像老祖宗那样,留给后人们吃。
但要是不种,就永远不会有好果子吃。
谢家村在宋家台右边,宋家台背后还有两个村。
那两个村的情况跟谢家村差不多,都在琢磨在村里补种点什么,回头好搭宋家台的车卖出去。
最后,两个村子都选了祖宗留下来的遗泽:一个准备种桑树,一个打算种李子。
两个村的村正也很想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