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京城的这段时间,在宫中的一应行走都靠常瑾照应。

而且在宫里的这些时间,她看得清楚,常瑾跟谁都不亲,也不拉帮结派,是个纯纯的孤臣。

但历史已经说过了,孤臣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宋明珠不希望常瑾落得那样的下场。

她想借常瑾之手,给慈幼局的孤儿们一点力所能及的扶助。

而这些经过常瑾之手长大的孩子们,当中能有几个记得常瑾的好,将来能在常瑾坠落的时候拉常瑾一把,就足够了。

再说了,本来就是白捡的便宜,又何必吝啬这一点好处呢?

常瑾不愧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又熟悉宋明珠一贯做事的思维,他只稍微想了一瞬,就明白了宋明珠此举的含义。

“乡君……”纵是对这世间没有半分牵挂,常瑾也不禁红了眼,“多谢乡君替我……”

留了一条路。

“常瑾公公别那么快答应,我可是有很多要求的!”宋明珠笑眯眯地伸出她的小胖爪,往常瑾面前一晃,“这第一呢,每月的钱要常瑾公公您亲自送过去!”

别人她确实有点不放心。

“这是应该的。”常瑾就道。

“第二呢,常瑾公公您要帮我监督这钱的用处,务必确保这钱能花在孩子们身上!”

常瑾也很认同这一点。

“我明白乡君的意思,乡君您只管放心,我会保证这些钱都吃在孩子们肚子里、穿在孩子们身上的。”

“第三,孩子们吃饱穿暖之余,钱还有多的话,替孩子们请几位夫子吧。”宋明珠的眼神越过常瑾望向外面的天空,“愿意念书的就念书,愿意习武的就习武,愿意学医的就学医,愿意学女红的就学女红,长到十五岁再放出去。

我相信只要他们肯吃苦、努力学习,这将来,一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第二天,常瑾亲自到慈幼局那边宣布了宋明珠的决定。那些已经明白事理的孩子们听到了,泪流满面。

慈幼局养他们小,但也不可能一直养着他们。他们年纪稍微大了一点之后,也要学着干活、学着做工,学着自己养活自己。

他们如果能拜个师父,学一门手艺,那是最幸运的。要不然就出去外头自谋营生。

可是他们一来年纪也就只有这么大,慈幼局也没有专门教他们什么本事。因此,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卖身为婢。

但现在,明珠乡君给了他们一条别的生路。

他们可以不必再去惴惴不安自己什么时候被慈幼局赶出去,也不必惶恐自己会被卖到什么样的人家。

他们可以坐下来,跟外头有爹有娘的孩子一样,拿起书本念书。

这是他们此生想都不敢想的事。

“从今天开始,你们都把心放在肚子里,安心念书识字。”常瑾温声软语地安抚着这些孩子们,“我会经常来看你们的。”

“多谢常瑾公公!”

“多谢明珠乡君!”

孩子们抱在一起,又叫又跳,欢喜得不得了。

他们互相勉励,并在心里发誓,一定不负明珠乡君跟常瑾公公所望,这辈子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

外面的百姓知道了,都交口称赞宋明珠。

士子们感怀于宋明珠的情怀,以“赤子明珠”来称呼她,赞美宋明珠的诗词文章到处飞。

“明珠乡君不仅仅是宋家台明珠,也是我们大夏的明珠啊!”

在群情激荡之中,民间爱护宋明珠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皇帝趁机下旨,敕封宋明珠为县主,封号仍是明珠。

这事儿在群臣心里悬挂了好久,如今终于落下来,也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