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朱予焕召见使者规定了朝贡次数和频率,又强调使者在大明国内滞留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明显是在告诫这些国家,不要想着借朝贡大摇大摆地来骗吃骗喝。

席间倒是有使者提出想要仿照船队一般,在大明销售货物。

负责翻译的四夷馆官员闻言有些不知所措,但听身边的女官催促,便硬着头皮将使者的话翻译过来。

宴席上的官员闻言都十分意外。

以往使者携带的都是贡品,分别收入外库和内库,却几乎没有光明正大在大明售卖货物的,最多也只是暗中在沿路同百姓买卖货物,行事十分低调。

朱予焕的态度倒是很温和,道:“此事未尝不可。”

旁边的官员更加惊讶,惊讶于皇帝这次似乎没有要和内阁商量的意思。

先前皇帝做决定,虽然会坚持到底,但也不至于如现在这般独断专行。

朱予焕笑盈盈地说道:“我大明商人行商要向官家缴纳银钱,朕不能不一视同仁啊。朕也不会厚此薄彼,准许减轻你们这些先行入大明朝贡的商人缴纳的费用。”

官员们不由暗自感慨,看来皇帝是在得知了此次海上行商的收入之后,盯上了这些国家的财富。

只是大明作为宗主大国,向这等小国征收税赋,又显得大明有些小家子气……

倒是也有官员并不在意,附和道:“陛下准许外国商人贸易已经是开恩,各位需得妥善考虑。”

有人和朱予焕一唱一和,朱予焕身边的女官接着道:“以陛下之意,此事不必急于一时,留到下次再来入京朝贡也是一样的,不过那时条件必然不会如今日这般宽松。”

言外之意便是“过了这村没这店”。

如此行事颇有商人逐利之风,实在是太过小气,几个官员不由暗自皱眉。

但女官在此时此刻说出这样的话,必然是皇帝的意思,官员们又怎会在外国使者尚且在场的情况下出言阻拦。

朱予焕可不在意所谓的颜面,当务之急是想办法从这些国家弄点白银、铜钱出来,填上祖宗们留下来的大坑。

再说她对这些国家的朝贡也不是没有回应,同朱棣等人一般都赏赐了东西回去,收点贸易许可费怎么了?别人不收是别人傻,她又不是傻子。

况且这一点也在朱予焕的预料之中,她早有准备,为了保护国内用于交易的银、铜不会大肆外流,征收国外的税款自然要比国内更加高。

当然,朱予焕也不会一点口子都不给国外的商人留,毕竟保护太过只会导致国内的商人不思进取。

朱予焕还想着将这些国外买回来的香料进行二次加工,再次售卖给外国人。

重启甚至设立更多市舶司这件事也要尽早提上日程了。

使臣闻言面面相觑,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大方”的大明竟然会突然变得如此“小气”,还要额外收取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