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且一旦瘴气发作,军队作战能力下降,狼狈回撤,只怕这思任法又要请降,歇息几年再次骚扰云南,反倒让麓川成了我大明的一块烂疮,反反复复。所以老臣恳请陛下派遣重臣前往麓川一带负责征讨事宜,便宜行事,监军作战,永绝后患。”
朱予焕余光瞥了一眼朱祁镇,见他未曾有多余的反应,便知道他对张辅出兵的意见十分赞同,道:“英国公所言颇有道理,只是怎么不见内阁的阁老们?”她看向朱祁镇,道:“大军作战除去征兵讨伐,最要紧的是后勤能够跟上,况且云南麓川偏远,后勤困难远胜于当初太皇太后和陛下与瓦剌夹击鞑靼。内阁与六部官员怎么还未入宫与陛下商讨?莫非是未曾派遣中官通知?”
朱祁镇虽然大权在握,可没人能够杜绝下面阳奉阴违,朱祁镇想要乾纲独断不是难事,让内阁能够完全执行他的决策才是难事。
而如今首辅仍旧是杨士奇,后面还有杨溥,这两人又是朱瞻基留下来的顾命大臣,又是德高望重的阁老,对百官有相当的影响力,直接越过他们二人来决断这样的国家大事,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镇顺着朱予焕的话道:“正是如此,怎么还不见首辅率内阁前来?”
旁边的王振见状急忙道:“回陛下,早就已经遣人去请阁老入内了。”
这套主动背锅的动作倒是十分熟稔。
只是王振身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做事不可能如此不周全,只怕是故意为之,只是为了让张辅这个主战派提前给朱祁镇吃一颗“定心丸”。
朱予焕看向一旁的张辅,只见他仍旧端坐在那里,额前却是多覆了一层薄薄的汗珠。
同为顾命大臣,张辅却比内阁提前一步入内商量,让人不得不心生遐想。
第59章 廷议时
如王振所说,奉旨入内的官员很快便赶到,众人看到皇帝和长公主并不意外,但见张辅竟然提前一步站了殿内,难免心生疑窦。
怎么张辅这个英国公竟然先他们一步进了宫,莫非是已经提前同陛下议事?
朱予焕只略扫一眼,便猜出了他们的心思,只是将目光落在了杨士奇和杨溥身上,只见这二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仍旧沉默不语,并不泄露丝毫多余的情绪。
待到众人行礼完毕,朱祁镇让王振将沐昂的奏本念给众人听,这才道:“你们如何看?”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好说什么。
这样的事情早在宣德年间就发生过一次,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先皇留下来的解决方法,还用质疑什么?照办就是了。
朱祁镇见他们个个都像鹌鹑一样,低眉顺眼不说话,显然是在用沉默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朱祁镇心头不由一股无名火起。
这群人连这点胆子都没有,好像大明已经兴盛不再,连一场像样的战争都打不起似的!
见朱祁镇隐隐有了怒意,朱予焕这才开口道:“边境之事不是小事,所以陛下才传唤你们一同商量,你们这般沉默不语,自堵言路,莫非是想让百姓们将陛下当做言路不畅、乾纲独断的帝王?”
她这话说得极重,有人隐约面露不忿,但顺德长公主能够出现在这里,已经说明了皇帝的态度,他们又怎么敢当面反驳?
杨溥见状主动开口道:“臣等老迈,斗胆问询陛下的意思。”
朱祁镇的目光扫向一旁的张辅,这下压力来到了这位已经六十岁的公爷身上。
这里一个是皇帝,一个是长公主,总不可能正面和官员们对上,况且张辅还有求于皇帝,自然也不会如同以前一般圆滑处世。
张辅顶着众人的目光,将刚才的提议又复述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