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2 / 3)

兵,诸侯心中都觉得好笑:

“说是掌军,不过作作样子吧。”

“女人怎做得大事?”

抱着以上想法,他们拨出部分兵卒给公主训练,只当一场有趣的游戏。

不料公主并非专横妄为,她先从单人教起,单人教完,再十人合练,十人教完,再百人合练,百人教完,再千人合练,如此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兵,同时赏立诛必,恩威并施,桀骜不从者按军法处置,以期达到统一部属的目的。

公主这般镇慑磨练,原没有错处,可眼看着众军在她的统率之下,对她日趋敬服,变得令行禁止、整整有法时,诸侯心中又酸溜溜不舒坦了起来。

奉瑾在幕后指挥造势,得心应手,因此懒怠在意诸侯的想法,只要他们不惹是生非,听话做一枚棋子便足够。偏偏她的一人独断,让一些年高望重的诸侯非常不满,觉得她擅作威福,硬撑公主气派,伤了自己的脸面。更有甚者,暗地里出言不逊:“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屈膝受制于人也?”

这种例外一多,所谓的共谋大业也就很不可靠了。

奉瑾心里危栗难安,甚至在陪元睢下棋时,神思也绷得紧紧的,暗自思虑着如何处置三军动荡之事。

“顺我者,用之可胜,则留之;逆我者,用之致败,不若去之,以免有养痈畜疽之险。”

元睢于棋局中果断弃子取势,无意的一句话,却凭空唤醒了她的记忆。

是了,诸侯急欲使自己增重,竟至挑战上位者的权威,已经构成心腹大患。那些恃功务高、地位贵重之人,一旦草动,最容易造反。我杀不得,难道项知归也杀不得么?

公主心里开始磨砺起一个想法。从那一刻起,她目光所瞩的战场,已不单指和项知归殊死相搏的“抵御外侮”,而俨然变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整治内乱”。

她平时赏不遗远,罚不阿近,既申斥诸侯,也会奖赏小卒甚至马夫,由此以来,诸侯不平之气愈甚。

她再故意以言辞相激,或奉承或讽刺或责罚,假意遂他们之愿,准许他们出战,那些野性难驯的臣子果然一一堕入她的计中,邓酉、蒙未、闻丑、娄午等,一个个被挑出来,逐到战场上,行的是驱虎吞狼的毒计。

奉瑾只期灭杀己方的逆反分子,除去肘腋之患,完缮全盘计划的根基,却不曾想到,仅仅第二次使诸侯主动请缨出城,便被项知归看破知悉,反将一军,不但坏了她的精心杰构,更挑起奉军内部动荡她焉能不恨!

【??作者有话说】

鞭打也算是情人节的小小节目吧(胡言乱语)

23 ? 人心之险险于河

◎终有一日,河水会漫溢上地,再无整治之法。◎

与此同时,项知归自认为看透了公主。

公主作为一个弱质女儿,真人藏于帷幕之后,将傀儡放到台面之上,虽有保全己身免遭危险的好处,可深谋远虑仅通过口耳传递,加之部属不臣,股肱生疾,连累她不得不以心计自断臂膀。两相比较下,显然是光明磊落、亲临战场的自己更胜一筹了。

他从小读书,觉得万般兵法最上乘者,莫过于“从心所欲”和“行力所能”每次出征前,他都会向皇帝讨要一份先斩后奏的恩旨,即主将身历其境,君命有所不受,随机应变制敌。

公主亲自造势,却只能择人而任势,将心中计谋呈现于战场之上。她是凭轼旁观的谋士,不是身处其间的武将。属下这些傀儡,调教得再细致,始终缺少一种突破意识,变故陡生,难以替代本人做出心灵手敏的反应;诸侯久经沙场,总归比傀儡们灵敏一些,奈何彼此多思多虑,一旦稍落下风,又会因质疑公主的决断而踌躇不前了。

所以公主的战斗是有弊端的,她用兵本无破绽,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