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商量好了,暂时先住在一处。
一来是珍惜彼此的情分,二来是初到一个陌生地方,人多胆气壮,而且多少能够互相照应,三来是这样也比较省钱。
回头等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土地或者店铺,买到或者租到适合自己的宅子,再分开也不迟。
三家人短租的院子在牙行附近,走路大约两刻钟就到了。
这套大杂院原本是个标准的四合院,但后来房主为了出租方便,又多盖了一些房子。
只是寻常人家也住不了那么多屋子,而且房东自家人还住了几间屋,因此他把整个院子拆分来出租。
慢慢地一个好好的四合院,就成了住着十几户人家的大杂院了。
这些租户的生活来源不一,有时候有些人租着租着,就交不起租金,不得不搬走了。
当然,也有人是发达了,觉得这里环境不好,搬去了内城居住。
上一波租户是个戏班子,后来那戏班子的台柱子被权贵人家看上了,花了大价钱从班主手里买了人。
班主年纪也大了,江湖上漂泊久了,难免有些怀念故乡。思来想去,干脆解散了戏班,自己带着银钱和一个小童,回南边老家去了。
这套院子就空了出来,在牙行挂了许久,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租户。
夏家人、胡家人和赵家人遇见了这套宅子,看了格局和房屋数量,都觉得有几分满意。
这套房子有一段日子没找到租户了,房东也不由得有几分心急,与三家人和牙人一起,讨价还价了差不多两个时辰,茶水都喝掉了好几壶,终于商定了一个双方满意的价格。
这套院子地处外城,又不是独门独户,优点只有面积大,房屋多,而且有炕,院子里还有一口井。
因此院子的租金是每个月收三两银,全年便是三十六两。
正好三家人,每家出十二两银。
负担不会过重,但却也着实让人肉痛得紧。
夏家人分到了北边的十六间房。
老两口住一间,夏雪娇带着小娥、倩娘住一间,夏玉娇与秋嫂子各住一间,夏大郎和阿柳一间,夏有贵和孙氏一间,夏二郎和周云娘一间,桃花三姐妹一间,三郎四郎一间,曲婆婆和周家的孩子们一间,夏有喜和吴氏一间,兰花和菊花住一间,夏有田和姜氏、槐花一间,梨花、五郎、夏稻花、菱花一间,夏有粮和程氏一间,六郎和枣花一间。
大家出钱差不多,但二房的人口多,占据的屋子也最多。
孙氏自觉占到了便宜,看周氏带来的孩子们和曲婆婆,都分外顺眼起来。
孙氏却不知道,二郎暗地里已经把这份钱,悄悄给了周氏了。
与孙氏不同,二郎从来都不愿多吃多占。
大家伙儿匆匆忙忙地把行李、家什,都从车子上卸了下来,胡乱地塞进自家的房间里,之后便在大厨房排队烧水洗漱这是这套院子的缺点之一厨房是公用的。而不是每家都有自己的厨房。
好在一路同行,大家伙儿培养出来了足够的默契。
对于排队烧水这种事情,也适应良好。
没有起什么纠纷。
夏稻花让旁人先去排队,她自己留在屋里布置房间。
反正有空间在,搬搬抬抬,完全不费力气。
而且也可以顺便把之前藏在空间里偷渡过来的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混在大批量的行李里面,让人不知不觉地发现:“哎呀,这个竟然也带了过来!”
等到夏稻花得到洗澡的机会的时候,天都已经黑了。
为了省钱,周氏传出话来,让孩子们节省些,不要点灯费蜡熬油,直接摸黑洗澡就成。
夏稻花听了这话,心情顿时十分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