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即为所得”和“开设海上通商口岸”的政策,农业和海上商业欣欣向荣。
但现在,安武帝老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被太平安逸的日子消磨中庸。
加上几个皇子年岁渐长,朝廷中党派林立,又文盛武衰,一时之间竟找不到适合出战东原的将领,几方较力之下,最终得出了和谈的憋屈结果。
惊才绝艳足智多谋,却无强大外家帮衬的二皇子,就这么成了和谈的炮灰。
即使和谈成功,不明个中原由的百姓也只是骂二皇子,骂其胆小怕事毫无血性,骂其不顾百姓不恤边关士兵,而不会引火到朝廷上,倘若和谈失败
那又要回归主战的血雨腥风了。
派谁去战?带多少兵?从哪儿调兵?需不需要征兵?在哪座府城征兵?东原?凭什么又是东原,打外族又不是单单东原的责任!
带多少辎重?从哪里调辎重过去?西岭?凭什么又是西岭,中川粮食不也挺多东原棉花一点没有了?调了粮食西岭怎么办?又调税率西岭百姓不得气疯了!
以及最重要的
打胜了如何论功行赏,打输了又是谁的责任?
一串串的。
皇帝跟大臣吵,皇子和皇子吵,文官和武官吵,户部和兵部吵……永远都吵不完的问题,永远有人不同意。
因此不如拖下去,等和谈结果出来之后再说吧,大不了再吵一次,要是和谈成了就皆大欢喜。
至于百姓怎么想、死了的村民怎么办、边关的士兵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