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较好的不附水性,同时也可以让陶胚在烧制过程中不易开裂,出现破损什么的才进行这一步。理论上来说,经过上釉工序的陶胚,更易烧制,且烧制而成的成品表面会有一层泛着玻璃光泽的釉结构,无论不透水性和美现程度都会更好。但釉料的烧熔温度很高,在一开始从头探索陶器烧制时很难让燃料达到这样的高温,所以才选择放弃。
当然,这是在选用高质粘土为材质来烧制的基础之上,不然还是要考虑涂釉来加强表面强度,防止烧开裂的问题。
最后是煅烧,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成功与失败,几乎都取决于它。
决定这一步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烧陶的燃料,二是陶窑的合理建造。一般来说,烧陶的温度在800至1200度左右,达不到这样的温度的话,只会让粘土更一步的干结坚硬,并不能让它生产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真正的陶器。
在史期时代烧陶的早期,人们烧陶都是直接在平地上堆放柴火,类似于柴草、木料什么的,将捏制成形的陶胚放置在这些燃料上直接堆着烧,最后得到的陶具由于在烧制过程中温度低,火力分散,显得质量差,经不起使用,且成品率更是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