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步。
元里一看便知,这个人虽想要投靠他,但也在考验他。
试探他是否嫌贫爱富,以貌取人,是否表里不一,看人下菜。
元里全当做不知。
周公旦露出无奈的表情,对着元里抱拳道:“在下这名字着实高攀周公了。也怪我出生着急,家母尚在夜间熟睡梦回周公之时,在下便哇哇哭着出生了,甚至都没有惊动产婆,这才得了个和周公一样的名字,当真自愧十足。若是刺史大人不嫌弃,便请唤我表字文宁吧。”
元里颔首,又看向了郑荣。
郑荣倒是有些紧张,声音绷得很紧,说话的条理却很清晰。
刘骥辛向元里推荐他们,元里便考察了二人一番,发现他们二人的学识和大局观都很不错,郑荣好民生,周公旦好军事,两人在一些方面都有不错的见解。元里心中欣喜,欣然接受这两个人才,还温和地留下他们用了午饭。
庄园里的饭比郑荣、周公旦两日平时用的饭菜味道好到没影了。两个时刻注意仪态的人也不由吃了很多,最后都感觉有点撑了。
吃完饭后,周公旦的态度热情了很多。他感叹十足地心里想,就算是只为了天天能吃上这样的饭,他也想赖在元里这当谋士了。
他们也没在元里这多留,走的时候,元里分别送给了他们一份礼物。
送给郑荣的是上好的砚台以及一套毛笔。送给周公旦的,则是十双朴实无华的靴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元里微笑着对周公旦说,“没有好的鞋子,怎能支撑得文宁你看遍大好河山呢?”
回去的路上,周公旦捧着一双靴子若有所思。
郑荣有些愧疚,因为自己得了这么好的礼品,而周公旦只有十双靴子而倍感不自在。他低声劝慰道:“文宁,应当是大人看到你靴子上的补丁,这才送了你靴子,这是大人的爱才之心,你莫要多想。”
周公旦笑着点点头,“介之,你可知道大人为何要给我‘十双’?”
郑荣问道:“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