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搭车到镇上要两文铜钱,宋小丫原本想搭个便车,现在只能靠自己走着去了。
好在原主常年在山上跑,这点路不在话下。
照她的速度,走快点,一个小时能赶到。
过了王家村,天色便渐渐亮起来。
路上的行人也多起来。
都是挑着担子,背着背筐赶路的人。
路上遇到一个大婶,胳膊上挽了个提篮,看到她,亲热地向她招呼:“小哥,你也去镇上吗?”
宋小丫听得直乐。
看来自己这装扮不错,成功骗过了火眼金睛的大婶。
她憋粗了声音道:“是啊,去镇上买点东西。”
“唉,今天没车,得自己走到镇上去。”
大婶自我介绍她是王家村的,去镇上卖鞋底。
她把提篮拿给宋小丫看,满满一篮子全是鞋底!
“都是我们村里的婆婆大婶们纳的,正好我今天要去镇上买东西,帮着卖掉。”
又问宋小丫,“你是哪个村的?宋家村的?还是李家村的?”
李家村在宋家村后面,更偏僻更穷。
宋小丫没有回答她,伸手在篮子里翻了翻。
宋家三口人全穿的草鞋,天凉了,肯定得穿布鞋。
布鞋买成品很贵,乡下人都是自己做。
宋小丫也打算自己做。
只是鞋底纳起来特别麻烦,要是买现成的,只做鞋面,岂不是方便快捷得多?
宋二娘针线活那么好,做几双鞋,肯定不在话下。
“婶子,你这鞋底纳得真结实。能不能卖给我几双?“
”能,咋不能?婶子卖给杂货铺是两文一双,你要得多,我给你便宜点,你还能先选,选最好的。你要啥尺码?“
王大婶也顾不上打听宋小丫的来历,立刻询问起来。
今天运气太好,一出门就有生意上门。
这是开门红,好兆头啊!
连带着看向宋小丫的眼神也更亲切。
这小哥,模样长得真好,太喜庆了,随便搭一句话,就能带财来啊!
要说尺码多大,宋小丫也说不清楚。
直接拿了双和宋二娘、宋小山鞋子差不多大小的鞋底,又拿了双自己穿的,给她看。
”这三种尺码,一个尺码买三双。“
”三双?那就是九双?”王大婶眼珠一转,算出了账,“十八文,我给你便宜……”
“不用不用,这鞋底纳着辛苦,就两文一双,婶子你帮我挑软和点,结实点的就成。”
宋小丫知道纳鞋底有多麻烦,程序有多繁琐。
村里的那些婆婆大婶们,整天都拿着鞋底在纳,一双手特别粗糙,满是针孔。
这是辛苦钱,宋小丫不想占便宜。
王大婶没想到宋小丫心肠这么好,感动得不得了。
“小哥是个好人呐,行,婶子给你选最好的。“
一路走一路挑选了九双。
”是我这篮子里最好的,我都没好意思把我纳的给你。“
宋小丫笑起来:”婶子是个实在人。“
两人说说笑笑,脚下却不停,生意做了,钱挣了,不知不觉间,清河镇也到了。
清河镇依山傍水,清水河蜿蜒着从中间流过,将镇子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边地势平坦,是镇上普通居民的聚居地,河的两岸建满了房屋店铺,形成了热闹的集市。
北边地势较高,有钱人家的宅院便建在此处。
可以俯瞰整个镇子以及清澈的清水河。
王大婶和宋小丫道了别,自去鞋铺卖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