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2 / 2)

之后武惠妃设计陷害杨国忠,杨派被杀的杀,贬的贬,李林甫便成了大唐实际的掌权人。

他这样搞,当然有人不服气,于是便怂恿凉州都督李琰清君侧。

李琰是李隆基的第四子,太子被废李亨免职,李琰就是目前最年长还有实权的皇子,他出面对抗李林甫最有分量。

拥戴他的人是这样想的没错,但架不住李琰自己不争气。

李琰带兵还没入关,半路便收到皇帝一封申饬的旨意。不知道是不是李隆基的意思,反正旨意上大骂他想谋反,想要弑父夺位,吓得李琰顿时止步不前,进也不是退也不得。

他的拥戴者一看这还了得?这棣王也太怂了!大军都已经走一半结果还被一张纸给吓住,都说是要清君侧,谁知道这是不是李林甫拟的伪旨。

而且出都出来了,现在回去退回去也担了造反的罪名,不如一鼓作气冲了长安城,万一真能干掉李林甫,说不定还能混个从龙之功。

于是李琰被裹挟着前进,惊惧之下竟然一病不起,一路全靠参汤吊命。

这时候棣王绝对不能倒,棣王就是清君侧的旗帜。所以深感时间紧迫的清君侧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便过了潼关,至此长安再无险可守。

李林甫也慌了。

他虽然在朝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他还真没带兵打过仗,更别说调配幾防务了。

他只能寄希望于他安插在军中的那些人手。

但能投靠李林甫的都是些什么人啊?阿谀奉承的多,有真本事的少,求得都是一条富贵的通天路。

是以不是清君侧大军有多骁勇,而是长安防务过于腐败,豆腐渣一样一捧即溃,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李林甫只能裹挟着皇帝慌忙出逃。

到了这个时候,李隆基对李林甫的信任也所剩无几了,他到底是做了几十年皇帝的人,清醒的时候脑子并不差,李林甫那些把戏他也都心中有数。

只是他同样不信任自己的儿子李琰,他不相信李琰只是单纯想要清君侧,清君侧之后李琰还会退回凉州都督的位置上吗?换他他肯定不会。

他当年是怎么当上太子,怎么让父皇退位的,他心里还记得一清二楚呢!

有了自己的前车之见,李隆基越发相信李琰是存了不轨之心的,所以当初那封圣旨也是他的意思,他就是觉得李琰想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