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塾通过考核才能上工。一旦做上咱们得工,给的工钱也是湾州城一等一的,所以女工也一样能养家,当家里的顶梁柱哩!”
封常清:!
这湾州,竟然和大唐本土这样不同吗?!
第281章 管吃管住还管娃
湾州城的不同不是748的标新立异, 属实是根据现实情况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在来到南洋群岛的流民中,很多都是拖家带口而来。男丁可以在岛上的种植园找到工做,但女眷目前想在城里寻个活计并不容易。毕竟湾州城本身还是个大工地状态,虽然不能说是百废待兴, 但城里衣食住行更多的还是以州府的计划为主, 商业更多走的是大宗海贸的路子,像刺绣、纺织、浆洗这样的附加服务, 在湾州城几乎没什么需求。
但有一说一, 目前湾州大唐本土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
托米洲作物的福, 现在很多大唐平民也知道海那边也有土地,交趾往东过海是南洋,朝廷在南洋建立了都护府, 还有座城郊湾州,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但湾州气候炎热, 比广州还热,种下去的稻子一年能收三次, 而且朝廷在那边还建了大型的田庄, 有部分还要进陛下的私库,这不就等于是皇庄在招工吗?!
给皇帝种地意味着什么?那也算是吃公饭的人, 身份和给村头的地主当佃户绝对不一样。后来又有去过的人说,那边的田庄只要认真干活绝对不拖欠工钱,还管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啊, 多奢侈的事儿!自家以前有田的时候都做不到一日三餐,皇帝的庄子待遇果然不一样,再不用担心吃不饱或者被冻死了!
哦, 你说这都是谁传回来的?是我小舅子的大舅哥的姐夫的二婶亲耳听到的!说这话的可是湾州刺史府出来的差爷!
这官府说话还是有准头的,何况湾州的刺史老爷官声十分不错, 听说现在村里用的曲辕犁就是他做县令的时候献给朝廷的,能改农犁那肯定是会种地的,不会像有些老爷那样瞎差事人,这活儿能干。
于是不少失去土地、活不下去的农人便携家带口上了前往南洋的大船。
船当然是湾州刺史府租的,兆鹏程在沿海各州府都安排了差役四处宣讲,专挑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多的地方挖墙脚,跟人宣扬去南洋谋生的好处。
偏偏湾州的田庄都是官营,兆鹏程打着为朝廷招工的旗号肆无忌惮,本地衙门就算生气也不能撵他。眼见着一群又一群失地的百姓上了前往湾州的海船,县令们也只能捏着鼻子强颜欢笑,背地里咬牙骂兆鹏程不做人。
史称“南洋移民潮”。
某种程度上说,南洋移民潮对朝廷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它缓和了大唐各地因土地兼并而滋生的矛盾。
开元年间的大唐是农业经济结构,最重要的财富莫过于土地。但大唐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一旦“承平日久”,地方豪强和富裕的农民便会开始收集土地,而土地一旦商品化,进入大土地私有制便很难阻止。豪强阶层强占、侵吞、兼并他人的土地是常有的事。土地挤压出的剩余人口无以为生,成为流民,或成为不计入官册的隐户,最终滋生引发暴乱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