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2 / 2)

的,颇有几分王玄策灭天竺的风范嘛!出去便拉回个州胡岛和两块附属地,这要是留在朝中,正七品最多也就是去个下县当县令。

能当县令的正七品不少,但能出海过洋的就只有薛三一个啊!

想到这里,李隆基开始觉得让748去南洋种地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小子性子直说话横冲直撞,跟朝中这群老狐狸也尿不进一只尿壶,到时候被算计了还得他出手护着。

就不如去南洋,选个得力的人手去管南洋军政,倒也不用怕南洋的戍军做大,四周都是汪洋大海怎么折腾也是有局限的,何况还有个薛三,给薛三十八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但这个管军政的人选也不能有派系,最好是个孤臣,只听从自己指挥的,在朝中不能有自己的势力。

想来想去,他又想到了他的倒霉好大儿李琮。

李琮曾在安西都护府主政多年,成果斐然,论能力李隆基还是很放心的。

而且李琮的发迹地在碛西,虽然他跟安西都护府的军将常年吃住在一处,但那群老兵油子都很知道避嫌,私底下几乎不和郯王有过密的往来,对李琮还不如跟薛三熟稔呢!

这一点上李隆基对安西都护府很放心,至少他在以李亨替换李琮的时候,整个碛西的政局并未发生动荡。至于后来大食和突骑施的烂摊子,那根本不能算在李琮头上,纯粹是李亨过于冒进了。

所以李隆基想让李琮去南洋岛主持大局,他准备把南洋群岛设为大唐的南洋都护府,任命李琮为首任南洋大都护,进位司徒,总领南洋群岛军政大权。

因李琮献米洲作物有功,特将南洋群岛的一千六百亩土地划为李琮的实封,其上收益全部归李琮个人所有,无需向朝廷纳税。

面积大小且不说,至少从制度上这已经无限接近诸侯国了。

李琮被叫进宫里的时候还一脸懵,以他对亲爹的了解,李隆基此刻应该正沉浸在对米洲物产的新鲜感中,几乎不大可能想起他这个儿子。

他来的时候御书房里只有李隆基一个人,那辆显眼包一样的倒骑驴正摆在一边,李隆基跨坐在车坐上在蹬脚踏。

见李琮进来,他也没有下车,就坐在车座上问李琮这车看着怎么样。

那当然是好的啊!

李琮连忙恭维了几句。

他在渭河码头上才与748见了第一面,全部心思都放在能救荒的土豆红薯上了,对这辆奢华的倒骑驴真没怎么上心。

但既然父皇问了,他便把748给他介绍的橡胶又复述了一遍,然后抓住机会,跟李隆基禀奏说琮琮号上归他所有米洲物产,他想全部要献给父皇。

李隆基都忘了入股分红这一茬了,本能地以为薛三带回来的东西都是给他的,把儿子当年掏空私库支援薛三造船的事儿忘了个一干二净。

现在忽然被提醒,李老三还有点不好意思,临时改口把一千六百亩土地变成了一万六千亩,直接在后面加了个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