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2)

元氏还挺喜欢薛三这个小郎君的,这孩子的文字朴实无华,但却能让人还原出真实的场景,如人亲临。

宋王也很爱看748的来信,他对信上提到的“蒸酒”、“豉味大曲”、“酒精”十分感兴趣,薛三说他儿子最近在学酿酒,还蒸出了一锅烧酒,李成器就等啊等啊等啊等,等了好久也没等到儿子的孝敬。

“这臭小子!肯定是玩的乐不思蜀了!”

这一日李成器在府里跟元氏抱怨。

“走之前不是叮嘱过他吗!?这次出去也不是游玩的,他得宽慰宽慰嗣直(李琮)。他可倒好,光顾着自己快活了,走这么久信也不知道写回来一封,果然儿女都是债!?”

正说着呢,忽听门外有曹集来报,说陛下召王爷即刻入宫。

李成器:!?

李成器这心里忽悠一下,心说这又是怎么了?今天是旬休日啊,这大晌午的叫他入宫干什么?

“谁来传的话?”

“是高总管。”

高力士来的?

李成器连忙往外走,一边走还一边问曹集,说高力士还说没说别的?

“倒是说了一句……”

曹集想了想。

“说刚才陛下收到了桥东村的信,便宣召您入宫觐见,别的再没有了。”

桥东村的信?

李成器的脑子飞快地转动了起来。

自从儿子去了桥东村,薛三就定期给王府写信汇报情况,信上写的基本都是儿子的日常。

这薛三机灵的很,知道他们夫妇挂念儿子,便用这种方法安他们的新,也让他们知道桥东村的近况。

想必同样的信他也写给宫里了,毕竟郯王也是三弟的亲子,当不当太子都割不断血缘,陛下也是一颗慈父之心。

“曹集,咱们府上今天收到桥东村那边的消息吗?”

闻言曹集回忆了一下,然后摇头。

“王爷,今天没有桥东的信,也没有东西。”

那就对了。

李成器一拍巴掌。

薛三这小子滑不溜手,写信也都是一碗水端平,宫里一封宋王府一封。

今天早上要是只有宫里收到信,那很可能是郯王那边有了情况,所以才会特地单送去宫中。

郯王出事了!?

一想到这个可能,李成器的心直接沉到了谷底。

完了,去桥东村这行程可是他给推荐的啊,现在人家孩子出了事,他这责任可是免不了,那可是皇长子啊。

说起来,李嗣直这孩子也真够倒霉的,眼看着平安长大成人了,就因为打猎伤了脸,硬是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现在比他母族出身低,比他年纪小的郢王成了储君,这小郎的心情怎么能好得了?长安城里那些势利眼的唾沫星子都能压死他!

想的这里,李成器就由衷地想要叹气。

要说都是命啊。李嗣直(琮)要是脸不受伤,赵妃就是把枕头都吹起来也不一定有用,毕竟中宫无子,长幼有序的规矩还是要讲的。

可是你看现在,陛下说立李嗣谦朝中也没有太大的反对之声,毕竟嗣直脸上有瑕,堂堂天朝皇帝哪能是个疤脸……

这回要是再受伤……

想问又不敢问,但看高力士脸上倒是没什么异色,可能是伤的不重?

一路走一路想,李成器这脑子乱糟糟的,生怕弟弟找他讨儿子。

等进了大明宫,他就看到他三弟李隆基正举着一把宝刀在殿上劈斩,舞得虎虎生风。

李隆基的武艺很不错,李家的儿郎讲究文武兼修,他此时又正值壮年,这刀舞得格外有美感。

只是看在他哥李成器的眼中,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