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卢希安的陪伴与示好,让陆时动摇了,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回想着他们感情的断点。
两人同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但研究生阶段,陆时选择的是教育学,卢希安则继续念商科,学的是金融。随着毕业的到来,金钱的压力滚滚袭来,出租屋门口的运动鞋换成了皮鞋,宣告着学生时代的终结。
陆时深夜里还在反复修改着求职简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磕磕绊绊,碰了不少灰,好在后面结果还是不错的,入职了熠辉小学,担任数学老师。卢希安则要顺利许多,在校期间就在一家外资投行实习了,后来就留在那工作了,成为了一名Associate。
两个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的捶打做出了不同选择。总有人要迈出那一步,承担生活的重量,去向现实妥协。卢希安希望努力挣钱,去承担人生责任,而陆时则希望坚持自已的兴趣爱好,不惜为此换了专业,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一颗诚心待学生,一腔热忱对教学。正如徐志摩所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在投行圈有种说法叫“魔法兜圈”,指的是出租车先带你回家,你回去洗澡的时候车等在外面,等你换洗完再迅速带你返回办公室。与之相对的,大部分实习生为了留下更好的印象,还是会选择flLo (first ln, Last out) 的原则,每周工时普遍都比较长。卢希安工作下来,发现真实情况虽没这么夸张,但也是超长待机。
卢希安仿佛每一个时间缝都被工作塞得死死的,他却感觉不到有多熬人,等项目结束了,突然没啥事儿的时候才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疲惫感涌上来。在工作特别繁忙的时期(准备pitch或者是交易起始阶段),通宵工作甚至是连续几个通宵工作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凌晨三点,卢希安还在使用excel做数据,搭建财务模型,项目需要的是强大的输出型选手。投行的公司大楼里有健身房,不是因为什么人文关怀,而是因为高强度的工作需要强健的体魄,运动健身也是卢希安唯一没有丢掉的兴趣爱好了。
每天下班进门后,卢希安或许短暂地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暖意,但与陆时简单聊了几句后就扎进项目之中了,很多事情不知道是习以为常了,还是不重要了,比如:餐桌上冒着热气的香芋排骨,是卢希安最喜欢的;永不凋零的皱纹纸水仙,是卢希安教陆时弄的;卧室床头柜上的醒酒汤,是陆时做的;忘记计划好的电影与旅行,是两人一起约定的;陆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是为卢希安绽放的……
看着周末深夜还在埋头工作的卢希安,陆时轻轻摇头,既心疼又无奈,他心里也明白,卢希安是如此拼命努力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两人以后所谓的“岁月静好”。
陆时静静地坐在一旁,陪着卢希安,想起了一对命题“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杜威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教育把儿童当做知识容器,导致“为了深远的和多少不可知的将来,而牺牲现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与近年讨论度极高的“活在当下与延迟满足 ”有很大的相似点。活在当下与满足欲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读了一本心爱的书,打了一场球,与家人团聚了一天,甚至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都可以称之为活在当下。而仅仅是满足自已无休止的欲望,那不叫活在当下,那只能称之为毫无节制的透支未来。所谓的延迟满足,也只是为自已找一个借口罢了。快乐永远不是建立在无休止的欲望基础上的,而是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的愉悦。
欲望的差异与人生目标的分野,让两人的感情的默默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