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今生持续了几十年的学习方法彻底改变,却也吸纳了一些属于这个时代学习方面的思考模式。

郑玄的许多弟子学着学着就离开了,不是死了,而是离开了郑玄这里,这属于这个时代的拜师常态,有名大儒可能弟子上千,但是会常年在身边学习的也就几百,被亲自细致传授的亲传弟子也就几十。

不少人学习过程中都是遍访名儒,转益多师,游学四方,郑玄本人就是如此,或许会在某位老师那里专门留下学习几年,但是不会像现代那样老老实实坐在学堂里面,阶段性的一年一年往上读。

尤其是郑玄这样的私人性学堂,更不可能这样,毕竟这里本身也没法提供那样的条件。

郑玄对这种事情视若平常,陆离见惯了离别后也不觉得有什么。

毕竟他们只是走了,又不是死了。

非要说的话,最多不过是感叹一下世事无常,想一下这一次别离之后,可能就永远都见不到了。

不是诅咒他们死了,而是古代交通就这个条件,还真的不是说你想要见谁就能见谁的。

哪怕是你想要通信,派的人要是能力不行或运气不好,八成会死在路上。

之前陆离一直跟荀氏保持了联系,但自从他们搬到冀州之后,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断了。

陆离这边没有合适的送信人,那边也没有送信来的意思。

荀氏的荀爽伯父在长安担任司空一职,当初对方被征辟前往洛阳时,正好是陆离辞职离开洛阳后,两人就这样前后脚错开了。

而就在刚刚,陆离从陶谦那里听说了对方去世的消息,这种亲戚见都没见过就死了的情况,陆离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别说自己的亲戚,别人的亲戚他都送走了不知道多少。

事实上陆离至今仍未去投曹操,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方现在是真的缺少点资本,不是不能陪你创业,而是不能过于倒贴。

何况在没有一个能够说服人的实力的情况下,我莫名其妙看好你去投奔,这任谁看不觉得脑袋上顶问号。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关乎亲友的死亡问题了。

如果陆离没有记错的话,曹操颇有恶名的在徐州搞屠城,就跟他父亲的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