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2 / 2)

眼好又仗义,也不欺负弱小,可是这么三天两头的跟人打仗,被学校找家长、给人补医药费也让人受不了啊。父亲徐大春倒觉得不是个事儿,男孩子血气方刚的,打打架没什么。再说了,两兄弟有一个学习好的就行,考不上大学让他做点小生意不就得了?

那个时候,徐大春刚靠倒粮食赚了第一桶金。

那个年代做生意比现在简单,加上徐大春脑子灵光胆子大,不出两三年就挣够钱给家里换了大楼房,每年还不忘给媳妇儿和丈母娘添几件金首饰。

徐家两口子本来人缘就不错,徐大春这个人虽然有点虚荣,可是为人古道热肠,只要能帮忙的肯定不拒绝。这一下子致了富,逢年过节登门拜访的人数不胜数那些年,徐家收得最多的就是借据。

徐大春生意越做越好,不着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多。以前是半年在外地半年在老家,后来就只有春节能回家一趟,还天天往外跑,一出去就一晚上不回来。

他往家里拿的钱越来越少,再后来开始跟媳妇要存折,说是周转资金。

等到刘娟发现他染上毒瘾的时候,徐大春已经偷着把房子都抵押给高利贷了。徐家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高利贷登门讨债,泼油漆、写大字、砸玻璃,闹得邻里皆知。

刘娟一咬牙把徐大春送进戒毒所,卖了房子,拿着借据一家家要账去还债。找更多兼职,甚至跟男人一样去干体力活。可是她男人实在不争气,戒毒所出来俩月就复吸,还变本加厉,为了一口烟背着媳妇四处借钱,连刘娟辛辛苦苦给俩孩子攒下来的学杂费都偷。

也是在那一年,十五岁的徐泰阳,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连拳头也敌不过的人情冷暖。

当时对毒品危害的认识远远没有现在这样广泛,像徐泰阳老家这样的小县城,对吸毒的概念没比旧社会进步多少。比起“抽大烟”,人们的焦点似乎更愿意停留在“欠一屁股债”“挨家借钱”“老徐家完蛋了”这样的话题上。

徐泰阳那些“义气”的兄弟们也所剩无几,即使他从来不曾对他们的态度有任何改变。

他不变,有人会变。

“阳哥,不是哥们不仗义,那高利贷都是混道上的,谁敢惹啊……”

“我爸说了,万一给家里惹祸就打断我的腿。”

徐泰阳虽然难过,但能理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话,大多数人只能做得到前半句,就算他徐泰阳拍着胸脯说“老子能做到”,也得有人信啊。

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因为家庭变故而和同伴之间关系的改变,大多数都是透过父母这一辈的态度传递到孩子身上的。

小地方,谁跟谁之间都能绕上关系。以前看他不顺眼的,现在似乎更有了看不顺眼的理由:“爹不学好,儿子也不学好”仿佛突然之间,他们曾经跟徐泰阳的对立就让自己成为了“正义”。

徐泰阳并不在乎,老子管你怎么看我?惹我了照样不含糊。

受到波及的当然不只是徐泰阳,还有弟弟徐泰安。乖宝宝徐泰安成为惹不起徐泰阳、又视他为眼中钉的少年们最好的靶子和目标。

徐泰阳可以打回去,他也确实打了回去,比针对他的时候打得更狠更犀利,可也只能仅此而已。

他打得退人,打不退别人的说三道四,也打不退父亲的毒瘾。

徐大春不犯毒瘾的时候,抱着媳妇和两个孩子哭,信誓旦旦一定要戒掉、再也不吸了,可是毒瘾一上来,他就不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