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北方还有用铜红呈色、色泽别效的釉里红瓷器,而景德镇工匠又把它提高,并且制作成功一种用钻土矿作颜料釉下彩的青花瓷器。
明代烧瓷技术比前代又有所前进,它的巨大成就首先表现在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这种细腻莹彻的白釉,由于所含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特别高,同时熔剂含量又很低,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纯白如牛乳色。白釉质量的提高,为一道釉和彩瓷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彩瓷先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图案,再上釉后入窑烧制的,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好了的瓷器上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做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所谓青花瓷器,它是一种白地蓝花的作品,也是明代瓷器生产的主流之一。据分析,在它的釉料中,含有氧化钻青料,这种青料的色调,髓着温度的高低和火焰的性质情况而有很大的变化。如果瓷器不是在还原焰中烧成,那么青料中的钴便不会显现出美丽的蓝色;温度太高或大低,也会使青花大大减色。因此,就必须严格地掌握火焰的性质和配制釉药的准确性。在这方面,明代劳动人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明代青花瓷器质地优美,畅销中外。
明代的另一项重要成就,就是铜红呈色的一道釉瓷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瓷器丰富多彩,就一道釉瓷来说,永乐年间有鲜红、翠青,宣德年间有宝石红,弘治年间有娇黄,正德年间有孔雀丝、回青,嘉靖年间有孔雀蓝。其中鲜红、宝石红等铜红釉成品格外优异。铜红釉虽是从宋代的钧窑窑变开始的,但是经过元代的继续发展,到了明代,已经很成功地烧成了色调别致的釉里红的鲜红和宝石红。这是由于在烧炼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还原焰技术,又能够把氧化铜转变成游离状态的铜,使它均匀地分散于釉药中,并且把金属铜转化为胶体状态,这种成就不是偶然得到的。
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我国造瓷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如成化年间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就是名驰中外的杰作。所谓斗彩,就是在烧成青花瓷器上加红、黄、绿、紫等彩料,经炉火烧炼而成的。所谓五彩,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造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在一道釉方面,康熙年间烧制的天蓝、翠青、碧青仍苹果绿、娇黄、吹红、吹紫、吹绿最好,乾隆年间生产的各种宋釉、五彩最好,而雍正年间的胭脂水、油绿、天青以及仿汝、仿官、仿钧、仿龙泉等仿古瓷器,都能准确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火候,使器皿在烧成的时候和原样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