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满清后期马尔萨斯陷阱大爆发 京师亦“民穷财尽、乞丐成群”的地步;但每年总有外地流民趁隙混入京城乞讨 也往往会被活活冻死在这寒风料峭之中。这是太宗定都北方以来 历代皇帝尽力赈济亦不能避免的缺失。
所以 如果真能做到路无饿殍当然 这种对皇帝恩德不切实际的妄念 大概也只有在底层小官的身上还能残存一二;上面的重臣纵览全局 其实很明白这胜景的真正底细 晓得这绝不是卖卖柴火施放粥水可以达成的局面(要真有这么简单 前人不早就把事情料理妥当了?);如果真要追根究底 那恐怕应该归功于对倭战事获胜后 皇帝特命在京郊扩张的众多火器作坊。
扩张的火器作坊及炼铁厂大量的招募工人 几乎将入京的流民吸收了个干干净净。外加海商的粮食运到京师后周遭粮价大跌 连番的因素彼此凑合 居然还真把历年都无可奈何的大漏洞勉强裱糊住了 给真君好好地做了一番脸面。
仅从这一个层次来讲 开发火器后对外进取的路线就实在是效果显著 轻易就能做到往常匪夷所思的事情。对于这样明白之至的效果 即使如李句容一流直觉敏锐的保守派 也不能老实承认、大为倾倒 乃至于在私下生出不可自制的怀疑虽然本能上总觉得厉兵秣马大举动武不是什么好事 但似乎实践中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坏处;难道自己想来想去 仅仅只是杞人忧天不成?
这就是新式生产力的迷人及魅惑之处了 在刚刚接触的时候 它总能让你品尝到意料不到的甜头、享受前所未有的利益、弥补以往一切的疏失;连最为严苛保守的学究 都很难在纯粹的技术进步中挑出什么瑕疵来。可是 甜美香醇的新式生产力蓬勃发展到最后 却往往又会释放出某些匪夷所思的活爹出来这往往又是保守派所梦想不到的了。
但至少现在 依靠本能做决策的保守派还没有意识到生产力影响上层建筑的铁律;在这样前所未有的路无饿殍面前 吞下了这香美的饵料之后那就连聪明绝顶的李阁老都不能不
退让一步了。他可能还对战争抱有疑虑,但至少是绝不会反对扩张工厂购入粮食,继续吸收流民的。
所以,外务处的第二把火也顺顺利利烧了下去。他们从英国银行担保的东瀛赔款中挪用了一百八十万两,打算在天津港就地兴办船厂,并利用洋人的技术再做革新(这方面的技术援助来自穆国公世子),办几家什么水泥砖石厂,用来平整路面、修缮堤坝,以及给皇帝修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小型道观,让飞玄真君万寿帝君提前享受享受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后一件事更为重要,否则项目是批不下来的。
到十二月二十六日前后,各处衙门闭门封印,不再办公,宫中事务也基本了结,只是按照品级依次召重臣入宫饮宴作乐而已。大概是为了彰显平倭赫赫之功,虽然时日紧促,还没有来得及论功行赏(其实主要是真君在自鸣得意大搞祭祀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搞得兵部没办法按期走流程),皇帝仍然降下恩泽,命身份寒微的戚元靖、俞志辅等随班入贺,同领御宴;并特别赏赐了靠近御榻的座位。以往常惯例而言,有资格侍奉御前的武将,少说也得有个爵位傍身;皇帝以此而奖赏戚、俞,用意不言自明。
宫廷赏赐之后,又是京中的贵人们彼此邀约聚会,各办宴席答谢亲友。因为朝廷在上虞及东瀛连番大胜,上下心气为之一振;即使有先前诏狱中几百颗头颅高悬于顶,也决计挡不住显要们寻欢作乐安享太平的心境。于是京中内外欣然,颇有一番兴旺繁荣的景象;前十几年以来,因老登怠政而沉寂颓丧的风气,竟仿佛在一夜之间就一扫无余了。
在这样欣悦愉快的气氛中,出色的商人当然要懂得入乡随俗、锦上添花;因此,儒望挑准了时机上穆国公府拜年祝贺,特意奉上了极为丰厚的礼物,大大的将世子奉承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