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的皇帝忽然咳嗽了一声,强行压抑住了某种强烈的笑意。好歹是披着龙袍在大庭广众之下,即使大家都俯首帖耳不敢仰视,至尊也不能露出一丁点的不体面来;所以他硬是掐了一把大腿,压抑住了那种当众扭曲成蛆的冲动。

彳亍吧,朕倒要看看是怎么个挣钱法!

【当然,这倒不是说《金陵条约》之前,大安朝廷就不想挣钱了。从现有只言片语的史料看,宫廷及内阁是考虑过怎么从东瀛捞钱的,比如说派遣太监去看管银矿、收取赔款;拼死拼活拼命搜刮,一年大概能刮个十几万两银子;如果朝廷耐心足够,那按照这个数字刮下去,可能刮个十年二十年,就能刮到《金陵条约》签订当年的收入。

没错,《金陵条约》中仅军费赔偿,就高达三百万两;大概是东瀛二十年的财政收入。

二十年的财政收入你读到这一句话时有多么的震惊,那倭国使节的震惊就只会增加一百倍。大概是数字过于离谱且荒

谬 作为条约谈判代表的幕府家老水户氏甚至没有第一时间赶到愤怒与恐怖他还以为是穆国公世子晕眩过甚脑子里进了海水 以至于发昏说了胡话!

五百万两 这怎么可能呢?

但事实证明 恰如穆氏的说法 “钱就像海绵里的水 挤一挤总是有的”。东瀛当然拿不出来这笔钱 但金融魔术的奥妙就在于无中生有。所以《金陵条约》的第一款 就规定了这五百万两由英吉利银行负责周转 由东瀛方以海关及矿山的税收为抵押 利息为百分之五比房贷还高。

如此一来 大安朝廷迅速拿到了丰沛的收入而这位被中方派遣出去的全权大臣是谁呢?没错 就是当时的工部侍郎、副通政使 闫东楼闫小阁老。

飞玄真君皱了皱眉 从肩舆上挪了挪屁股。他倒是记得闫东楼的名字 但此人……

【在接触英吉利银行之前 闫东楼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影子。我们只知道他是当时内阁首辅闫分宜的儿子 聪明狡诈精于计算 在贪贿和捞钱上“颇有天赋” 所有的记述只有野史中寥寥数笔而已;但直到进入了英吉利银行 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金融理论后 人们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 这所谓的“颇有天赋” 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天赋。

这么说吧 在儒望的记载中 这位高级专员每三天都要与闫东楼接触一次 向他介绍收取赔款的最新进度;而接触越深儒望心中的恐惧也越深 他几乎能明白无误的感受到对方是在以怎样惊人的速度在吞噬着银行那些积累数百年的金融经验 能敏锐的觉察到那种长鲸吸水一样的贪婪 以至于不能不在日记中发出悲鸣:

【……天主见证!所幸这位姓闫的“大臣”仅仅只致力于中土朝廷 无心拓展他金光闪闪的伟大事业;否则那些该死的银行家一定会将我们像木塞子一样的抛弃掉 跪下来亲这位闫东楼的靴子。

每一次与此人见面 我都在在止不住的后悔 乃至于感受到恐怖没错 我能从这一次谈判中或许巨大的收益;但为了这个收益 我却不得不将银行所有的经验传授给这个危险的天才 可怕的人物 难以控制的炸·弹……我们都清楚 金融在本质上就是吸血鬼的学问;在没有接触到金融之前 这个人已经无师自通的掌握了吸血的技巧 一旦让他再吸收这几百年以来银行家的经验 又会养出什么样的怪物呢?

……愿天主怜悯吧!

此处“金光闪闪的事业” 指的是闫东楼的另一个兼职 即负责东瀛宗教界最高领袖的选拔与册封;而在闫氏册封“天皇”的过程中 后人可以轻松体会到儒望的那种近乎恐惧的敬畏。

在一开始接手时 闫东楼搞的还不过只是收钱卖名额之类的常规操作。但在接触到了银行的金融经验后 那才真是